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基于SIMPACK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分析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3页
        1.1.1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第10-11页
        1.1.2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在高速铁路设计中的应用第11页
        1.1.3 商业多体动力学软件在列车-轨道-桥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第11-12页
        1.1.4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14-15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8页
2 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的基本理论第18-30页
    2.1 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的多体动力学原理第18-23页
        2.1.1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第18-20页
        2.1.2 列车多体系统运动描述第20-21页
        2.1.3 轨道-桥梁多体系统运动描述第21-23页
        2.1.4 多体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第23页
    2.2 轨道不平顺的模拟方法第23-26页
    2.3 轮轨接触力的计算理论第26-27页
    2.4 列车-轨道-桥梁系统性能的评价标准第27-29页
        2.4.1 行车安全性指标第27页
        2.4.2 行车平稳性指标第27-28页
        2.4.3 桥梁动力性能指标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车辆多体系统模型的建立第30-42页
    3.1 车辆的基本组成第30页
    3.2 简化车辆多体系统模型第30-34页
        3.2.1 简化车辆多体系统模型动力学结构与参数第30-33页
        3.2.2 简化车辆模型动力特性第33-34页
    3.3 精细车辆模型第34-37页
        3.3.1 精细车辆模型动力学结构与参数第34-35页
        3.3.2 精细车辆模型动力特性第35-37页
    3.4 车辆模型动力特性及行走性能比对第37-40页
        3.4.1 模型动力特性比对第37-38页
        3.4.2 模型行走性能比对第38-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4 轨道-桥梁多体系统模型的建立第42-56页
    4.1 SIMAPCK与ANSYS联合仿真方法第42-45页
        4.1.1 联合仿真方法步骤第42-43页
        4.1.2 联合仿真方法验证第43-45页
    4.2 轨道-桥梁多体系统模型第45-54页
        4.2.1 轨道-桥梁多体系统模型假定第45-46页
        4.2.2 轨道-桥梁多体系统模型几何参数第46-47页
        4.2.3 轨道-桥梁多体系统模型材料参数第47页
        4.2.4 轨道-桥梁多体系统模型约束条件第47-48页
        4.2.5 轨道-桥梁多体系统拓扑结构第48-49页
        4.2.6 轨道-桥梁多体系统模态综合第49-54页
    4.3 本章小结第54-56页
5 车辆模型精细化对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的影响第56-64页
    5.1 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的实现第56-57页
    5.2 基于车辆简化假定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第57-59页
    5.3 基于车辆精细假定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第59-61页
    5.4 比对分析第61-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第64页
        6.1.1 主要研究工作第64页
        6.1.2 主要结论第64页
    6.2 研究工作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评价理论视角下高校简介英译研究
下一篇:基于实测微观驾驶状态的交通安全风险分析及模型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