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引言 | 第16-31页 |
1.1 布鲁氏菌及布鲁氏菌病概况 | 第16-18页 |
1.1.1 布鲁氏菌基本介绍 | 第16页 |
1.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 | 第16-17页 |
1.1.3 布鲁氏菌主要抗原位点及血清学特性 | 第17-18页 |
1.2 布鲁氏菌免疫应答机制 | 第18-22页 |
1.2.1 先天性细胞免疫应答 | 第18-19页 |
1.2.2 获得性细胞免疫应答 | 第19-20页 |
1.2.3 获得性体液免疫反应 | 第20-21页 |
1.2.4 IFN-γ 在抗布鲁氏菌病感染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1.3 动物布鲁氏菌病的预防 | 第22-30页 |
1.3.1 布病主要诊断方法 | 第22-27页 |
1.3.2 布病主要疫苗 | 第27-3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2.1 主要实验耗材与仪器 | 第31-32页 |
2.1.1 实验所需相关试剂与仪器 | 第31页 |
2.1.2 主要实验用菌株及细胞 | 第31页 |
2.1.3 实验所需相关检测试剂 | 第31页 |
2.1.4 实验所需相关动物及血清 | 第31-32页 |
2.2 动物布鲁氏菌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2-35页 |
2.2.1 免疫抗原及单抗筛选抗原的制备 | 第32页 |
2.2.2 布鲁氏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及腹水制备 | 第32-33页 |
2.2.3 单克隆抗体反应性鉴定 | 第33页 |
2.2.4 布病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33-35页 |
2.3 牛布鲁氏菌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5-36页 |
2.3.1 包被抗原的制备 | 第35页 |
2.3.2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35页 |
2.3.3 最适条件的确定 | 第35-36页 |
2.3.4 临界值的确定 | 第36页 |
2.3.5 特异性实验 | 第36页 |
2.3.6 符合率实验 | 第36页 |
2.4 牛布鲁氏菌IgM亚型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6-37页 |
2.4.1 包被抗原的制备 | 第36页 |
2.4.2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36-37页 |
2.4.3 最适条件的确定 | 第37页 |
2.4.4 临界值的确定 | 第37页 |
2.4.5 符合率实验 | 第37页 |
2.4.6 抗体消长规律监测 | 第37页 |
2.5 疫苗免疫与自然感染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37-39页 |
2.5.1 实验用动物免疫/攻毒及样本采集 | 第37-38页 |
2.5.2 免疫群体及攻毒组抗体规律的监测 | 第38页 |
2.5.3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38-39页 |
2.6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上的建立及应用 | 第39-41页 |
2.6.1 刺激用菌体抗原的制备 | 第39页 |
2.6.2 布鲁氏菌水解素的制备 | 第39页 |
2.6.3 最佳刺激抗原的选择 | 第39-40页 |
2.6.4 IFN-γ 释放试验与血清学方法的比较 | 第40页 |
2.6.5 IFN-γ 释放试验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70页 |
3.1 动物布鲁氏菌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1-47页 |
3.1.1 LPS的提取与鉴定 | 第41页 |
3.1.2 LPS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细胞的筛选 | 第41页 |
3.1.3 单克隆抗体反应性鉴定 | 第41-42页 |
3.1.4 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2页 |
3.1.5 动物布鲁氏菌病竞争ELISA方法最适条件的确定 | 第42-44页 |
3.1.6 临界值的确定 | 第44-46页 |
3.1.7 符合率比较结果 | 第46-47页 |
3.2 牛布鲁氏菌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7-54页 |
3.2.1 LPS的纯度及效价 | 第47页 |
3.2.2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3.2.3 最适条件的确定 | 第48-50页 |
3.2.4 临界值的确定 | 第50-52页 |
3.2.5 特异性实验 | 第52页 |
3.2.6 符合率实验 | 第52-54页 |
3.3 牛布鲁氏菌IgM亚型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58页 |
3.3.1 LPS的纯度及效价 | 第54页 |
3.3.2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54页 |
3.3.3 最适条件的确定 | 第54-56页 |
3.3.4 临界值的确定 | 第56-57页 |
3.3.5 符合率实验 | 第57-58页 |
3.3.6 抗体消长规律的监测 | 第58页 |
3.4 疫苗免疫与自然感染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58-65页 |
3.4.1 A19疫苗免疫后抗体变化情况 | 第58-59页 |
3.4.2 S2疫苗免疫后抗体变化情况 | 第59-61页 |
3.4.3 人工感染布鲁氏菌强毒株后抗体变化 | 第61页 |
3.4.4 抗体趋势规律图的构建 | 第61-63页 |
3.4.5 临床样品检测 | 第63-65页 |
3.5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上的建立及应用 | 第65-70页 |
3.5.1 刺激抗原的比较和最佳刺激抗原的确定 | 第65-67页 |
3.5.2 IFN-γ 释放试验与血清学方法的比较 | 第67-68页 |
3.5.3 IFN-γ 释放试验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 第68-70页 |
4. 讨论 | 第70-78页 |
5. 结论 | 第78-7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7. 致谢 | 第88-89页 |
8.攻读学位期间论文与专利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