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后香港电影表演文化研究(1997-2012)
|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 第二节 方法思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第三节 相关成果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 第二章 回归后香港电影的背景研究 | 第20-47页 |
| 第一节 “夹缝”:回归后的电影创作背景 | 第20-35页 |
| 一、时间的夹缝 | 第21-24页 |
| 二、空间的夹缝 | 第24-28页 |
| 三、产业的夹缝 | 第28-31页 |
| 四、文化的夹缝 | 第31-35页 |
| 第二节 回归后香港电影的阶段划分 | 第35-47页 |
| 一、第一阶段(1997-2002) | 第36-39页 |
| 二、第二阶段(2003-2008) | 第39-43页 |
| 三、第三阶段(2009-2012) | 第43-47页 |
| 第三章 回归后的身体表演 | 第47-100页 |
| 第一节 审美的身体 | 第48-74页 |
| 一、动作表演的暴力呈现 | 第48-57页 |
| 二、性感表演的欲望寄寓 | 第57-63页 |
| 三、审丑的身体 | 第63-74页 |
| 第二节 权力的身体 | 第74-86页 |
| 一、夹缝中的身体 | 第75-78页 |
| 二、男性身体“去势” | 第78-86页 |
| 第三节 错置的身体 | 第86-100页 |
| 一、性别的错置 | 第86-89页 |
| 二、年龄的错置 | 第89-96页 |
| 三、身体程式的错置 | 第96-100页 |
| 第四章 回归后的身份表演 | 第100-153页 |
| 第一节 政治身份表演 | 第101-113页 |
| 一、政治境遇下的自况 | 第101-105页 |
| 二、“边缘人”的自喻 | 第105-113页 |
| 第二节 社会身份表演 | 第113-136页 |
| 一、伦理身份表演 | 第113-119页 |
| 二、职业身份表演 | 第119-125页 |
| 三、阶层/群体身份表演 | 第125-136页 |
| 第三节 时空身份 | 第136-153页 |
| 一、“九七焦虑”下的失忆表演 | 第136-139页 |
| 二、本土历史的怀旧表演 | 第139-146页 |
| 三、内地、国际的表演文化竞合 | 第146-153页 |
| 第五章 身体与身份的互动效应 | 第153-174页 |
| 第一节 “接合”效应 | 第153-162页 |
| 一、“香港队长”刘德华 | 第156-159页 |
| 二、“新一代功夫超人”Ip Man(《叶问》) | 第159-162页 |
| 第二节 分裂效应 | 第162-169页 |
| 一、《色·戒》群像:色易守、情难防 | 第164-168页 |
| 二、“见鬼”表演:越界的凝视 | 第168-169页 |
| 第三节 重置效应 | 第169-174页 |
| 结语 | 第174-1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9-186页 |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第186-188页 |
| 一、作者简历 | 第186页 |
|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第186-188页 |
| 致谢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