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汝瓷及其设计文化 | 第17-25页 |
2.1 汝瓷概述 | 第17-20页 |
2.1.1 汝瓷与汝窑概念的说明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2 当代汝瓷的恢复与发展 | 第18-20页 |
2.2 设计文化概述 | 第20-21页 |
2.3 汝瓷的设计文化 | 第21-22页 |
2.4 小结 | 第22-25页 |
3 北宋汝瓷设计文化 | 第25-45页 |
3.1 北宋汝瓷设计文化的显性物质层 | 第25-34页 |
3.1.1 北宋汝瓷的主要种类 | 第25-27页 |
3.1.2 造型 | 第27-30页 |
3.1.3 色釉 | 第30-31页 |
3.1.4 胎质 | 第31-32页 |
3.1.5 纹理(装饰) | 第32-34页 |
3.2 北宋汝瓷设计文化的隐性文化层 | 第34-39页 |
3.2.1 社会发展背景 | 第34-35页 |
3.2.2 国家政治制度 | 第35-36页 |
3.2.3 当时的美学追求 | 第36页 |
3.2.4 统治阶层的审美影响 | 第36-37页 |
3.2.5 科学技术 | 第37-38页 |
3.2.6 其他因素 | 第38-39页 |
3.3 北宋汝瓷设计文化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互关系 | 第39-40页 |
3.4 北宋汝瓷的产业发展内涵 | 第40-43页 |
3.5 小结 | 第43-45页 |
4 现代汝瓷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45-53页 |
4.1 现代汝瓷产业的现状 | 第45-48页 |
4.1.1 现代汝瓷企业规模及相关从业人员现状 | 第45-47页 |
4.1.2 现代汝瓷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47-48页 |
4.2 现代汝瓷产业发展的障碍 | 第48-52页 |
4.2.1 传统手工业的整体萎缩,可替代产品的大量出现 | 第49页 |
4.2.2 人才软肋与缺乏创新 | 第49-50页 |
4.2.3 现代社会汝瓷认知度低及政府意识的滞后 | 第50-52页 |
4.3 小结 | 第52-53页 |
5 当前汝瓷产业多元发展的途径 | 第53-71页 |
5.1 汝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汝瓷产业的市场定位 | 第53-55页 |
5.2 汝瓷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 第55-59页 |
5.2.1 传统文化与APP的联姻 | 第56-58页 |
5.2.2 官方网站的设立 | 第58-59页 |
5.3 政府与人才 | 第59-62页 |
5.3.1 人才的引进与产教研结合模式培养专业人才 | 第60-61页 |
5.3.2 政府的调控 | 第61-62页 |
5.4 技术创新 | 第62-65页 |
5.5 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 | 第65-70页 |
5.5.1 现代化的减法设计 | 第65-67页 |
5.5.2 艺术瓷实用化生活瓷艺术化 | 第67-69页 |
5.5.3 系列化设计 | 第69-70页 |
5.6 小结 | 第70-7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1页 |
6.2 创新点 | 第71-72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