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大气能见度的研究与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实际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 第12-13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实施方案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能见度测量概述 | 第15-22页 |
2.1 气象观测中能见度的基本测量原理 | 第15页 |
2.2 能见度测量方法 | 第15-19页 |
2.2.1 人工目测法 | 第16-17页 |
2.2.2 数字摄像法 | 第17页 |
2.2.3 透射法 | 第17-18页 |
2.2.4 散射法 | 第18-19页 |
2.2.5 激光法 | 第19页 |
2.3 国内外能见度测量仪器的研究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中山市能见度观测网设计与实现 | 第22-46页 |
3.1 系统整体设计 | 第22-23页 |
3.2 能见度观测子站设计与实现 | 第23-30页 |
3.2.1 能见度观测子站的选型和选址 | 第24页 |
3.2.2 能见度子站设计与实现 | 第24-30页 |
3.3 能见度中心站设计与实现 | 第30-45页 |
3.3.1 软件系统功能 | 第31页 |
3.3.2 开发工具与运行环境 | 第31-32页 |
3.3.3 软件子系统设计 | 第3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数据检验与应用 | 第46-57页 |
4.1 中山能见度监测网应用——以霾为例 | 第46-55页 |
4.1.1 中山市2015年灰霾基本特征 | 第46-48页 |
4.1.2 2015 年中山市灰霾日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分析 | 第48-50页 |
4.1.3 中山市2015年一次灰霾天气过程的分析 | 第50-55页 |
4.2 中山能见度监测网可靠性检验和分析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7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