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行孝唱〈孟姜女〉》文本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与孟姜女相关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与方块壮字有关的研究 | 第12-15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第三节 壮族孟姜女故事文本情况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步骤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本展现的语音情况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声母及其特点 | 第17-19页 |
第二节 韵母及其特点 | 第19-22页 |
第三节 声调及其特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文本的用字情况分析 | 第23-36页 |
第一节 文本中的字及其出现的次数 | 第23-33页 |
一、借汉字 | 第23-27页 |
二、自造字 | 第27-33页 |
第二节 文本的频字分析 | 第33-36页 |
一、出现10次及以上高频字分析 | 第33-35页 |
二、“低频字”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文本的字源和字形分析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借汉字分析 | 第36-38页 |
一、音借字 | 第36-37页 |
二、义借字 | 第37-38页 |
三、音义全借字 | 第38页 |
第二节 自造字分析 | 第38-41页 |
一、形声字 | 第38-39页 |
二、会意字 | 第39-40页 |
三、增笔字 | 第40页 |
四、减笔字 | 第40页 |
五、换笔字 | 第40-41页 |
六、变形字 | 第41页 |
第三节 抄本用字特点 | 第41-43页 |
一、繁体字、简体字、自造字并存 | 第41页 |
二、借汉字和形声字的数量最多 | 第41-42页 |
三、自造的方块壮字具有随意性、地域性 | 第42页 |
四、女性称呼语的多样性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壮汉孟姜女故事的对比研究 | 第43-51页 |
第一节 体裁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壮汉孟姜女故事梗概 | 第44-46页 |
一、汉族孟姜女故事梗概 | 第45页 |
二、广西马山《行孝唱<孟姜女>》文本的故事梗概 | 第45-46页 |
三、广西宜州《孟姜女与万喜良》文本的故事梗概 | 第46页 |
第三节 壮汉孟姜女形象的不同及其原因 | 第46-48页 |
第四节 壮族孟姜女性格特点 | 第48-51页 |
一、嗜哭 | 第48-49页 |
二、主动性与反抗性 | 第49-50页 |
三、忠贞 | 第50页 |
四、孝顺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文本译注 | 第5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后记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