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我国口岸对大豆茎褐腐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0-22页 |
1 大豆茎褐腐病菌的发现及大豆茎褐腐病菌(PGS)的形态学特征 | 第11-12页 |
2 大豆茎褐腐病特性 | 第12-13页 |
2.1 病害循环与传播途径 | 第12页 |
2.2 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 第12-13页 |
2.3 症状 | 第13页 |
3 口岸检疫大豆茎褐腐病菌的现状 | 第13-14页 |
3.1 我国目前对PGS口岸检测、鉴定的技术 | 第13-14页 |
3.2 目前口岸PGS检测、鉴定的技术缺点 | 第14页 |
4 LAMP检测技术 | 第14-15页 |
5 LAMP检测结果的判定 | 第15-16页 |
5.1 直接观察法 | 第15页 |
5.2 染色观察 | 第15-16页 |
6 LAMP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16-19页 |
6.1 LAMP检测技术应用概况 | 第16-17页 |
6.2 DNA病原检测 | 第17页 |
6.3 RNA病原检测 | 第17页 |
6.4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大豆茎褐腐病菌的LAMP检测 | 第22-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1.1 材料 | 第23-24页 |
1.2 方法 | 第24-26页 |
2 结果 | 第26-28页 |
2.1 引物特异性验证 | 第26-27页 |
2.2 LAM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 第27页 |
2.3 人工接种发病组织的检测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LAMP的PGS检测技术在口岸截获的大豆植株残体样本中的实测应用 | 第32-58页 |
第一节 基于LAMP的PGS实际检测应用的灵敏度 | 第33-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 材料 | 第34页 |
1.2 方法 | 第34-35页 |
2 结果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截获的大豆植株残体样品中PGS的LAMP检测 | 第3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 材料 | 第37-38页 |
1.2 方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从PGS-LAMP检测阳性的大豆样本中分离大豆茎褐腐病菌 | 第41-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1.1 材料 | 第41-42页 |
1.2 方法 | 第42-45页 |
2 结果 | 第45-52页 |
2.1 单剂对各供试菌株孢子萌发的抑制率 | 第45-48页 |
2.2 选择性培养基配方筛选结果 | 第48页 |
2.3 从LAMP检测阳性的大豆样本中分离PGS | 第48-52页 |
2.4 从人工添加孢子的大豆样本中分离PGS | 第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