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9页 |
1.1.2 项目背景 | 第19-20页 |
1.2 概念释义 | 第20-21页 |
1.2.1 小城镇 | 第20页 |
1.2.2 历史街区 | 第20-21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21-24页 |
1.4.1 区位概况 | 第21-22页 |
1.4.2 老街现状 | 第22-23页 |
1.4.3 文化背景 | 第23-24页 |
1.5 理论分析 | 第24-26页 |
1.5.1 乡土中国理论 | 第24-25页 |
1.5.2 后乡土中国理论 | 第25-26页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6-29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后乡土时代下的黄屯老街社会特征 | 第29-41页 |
2.1 公众意识的“薄弱性” | 第29-30页 |
2.1.1 臣民心态的延续 | 第29-30页 |
2.1.2 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 第30页 |
2.1.3 信息的相对闭塞 | 第30页 |
2.1.4 农村社会发展滞后 | 第30页 |
2.2 人口的“大流动性” | 第30-35页 |
2.2.1 经济收入的增加 | 第31-32页 |
2.2.2“面子意识”的凸显 | 第32-33页 |
2.2.3 对现代功能的需求 | 第33-35页 |
2.3“乡土中国”延续的自治性 | 第35-41页 |
2.3.1 乡土社会里的宗族自治 | 第35-36页 |
2.3.2 黄屯老街自治性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2.3.3 黄屯老街自治性的发展现状 | 第37-41页 |
第三章 后乡土视野下的黄屯老街空间环境特征 | 第41-64页 |
3.1 整体布局 | 第41-42页 |
3.2 平面肌理 | 第42-44页 |
3.2.1 道路系统 | 第42-43页 |
3.2.2 建筑形式 | 第43-44页 |
3.3 界域空间 | 第44-49页 |
3.3.1 界域空间特性 | 第44-45页 |
3.3.2 黄屯老街界域空间类型及特点 | 第45-49页 |
3.4 街巷空间 | 第49-55页 |
3.4.1 构成要素 | 第49-51页 |
3.4.2 街道尺度 | 第51-53页 |
3.4.3 功能产业 | 第53-55页 |
3.5 行为活动空间 | 第55-64页 |
3.5.1 黄屯老街行为活动空间类型 | 第56-59页 |
3.5.2 黄屯老街行为活动空间质量评价 | 第59-64页 |
第四章 黄屯老街传统民居特征 | 第64-85页 |
4.1 风格及分类汇总 | 第64-68页 |
4.2 空间形态特征 | 第68-70页 |
4.2.1 基本布局形式 | 第68-69页 |
4.2.2 临街部分——“天井院落”的扇形布局 | 第69-70页 |
4.2.3 非临街部分——“中轴对称”的联排式布局 | 第70页 |
4.3 传统空间要素 | 第70-79页 |
4.3.1 天井 | 第70-73页 |
4.3.2 院落 | 第73-77页 |
4.3.3 阁楼 | 第77-79页 |
4.4 结构形式及解析 | 第79-80页 |
4.5 细部构建 | 第80-85页 |
4.5.1 屋顶 | 第80-81页 |
4.5.2 墙身 | 第81-83页 |
4.5.3 门窗 | 第83-85页 |
第五章 黄屯老街更新改造模式及总体方针 | 第85-98页 |
5.1 改造工程所面临的问题 | 第85-87页 |
5.1.1 如何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 | 第85页 |
5.1.2 如何激发居民的建房动力 | 第85-86页 |
5.1.3 如何充分利用居民的自治性 | 第86页 |
5.1.4 如何最大程度的节约改造资金 | 第86页 |
5.1.5 如何协调“乡土性”和“现代性 | 第86-87页 |
5.2 黄屯老街改造模式的选择 | 第87-89页 |
5.2.1“自上而下”模式 | 第87页 |
5.2.2“自下而上”模式 | 第87-88页 |
5.2.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模式 | 第88-89页 |
5.3 黄屯老街改造模式的内容 | 第89-96页 |
5.3.1 动力机制 | 第89-91页 |
5.3.2 公众参与机制 | 第91-93页 |
5.3.3 协商机制 | 第93-94页 |
5.3.4 施工机制 | 第94-96页 |
5.4 黄屯老街改造总体方针 | 第96-98页 |
5.4.1 重塑乡土性 | 第96-97页 |
5.4.2 培育现代性 | 第97-98页 |
第六章 黄屯老街改造更新策略 | 第98-131页 |
6.1 空间环境整治更新策略 | 第98-115页 |
6.1.1 道路系统修复 | 第98-99页 |
6.1.2 现代功能介入 | 第99-100页 |
6.1.3 界域空间重塑 | 第100-107页 |
6.1.4 街巷空间整治 | 第107-113页 |
6.1.5 行为活动空间改造 | 第113-115页 |
6.2 民居改造策略 | 第115-131页 |
6.2.1 民居分类 | 第115-116页 |
6.2.2 改造流程 | 第116-117页 |
6.2.3 改造原则及策略 | 第117-121页 |
6.2.4 重建建筑 | 第121-125页 |
6.2.8 街道立面效果示意图 | 第125-13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附录一 | 第135-138页 |
附录二 | 第138-14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