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9-2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20-2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1.4.1 新乡土主义方面的研究 | 第24-27页 |
1.4.2 村民活动中心方面的研究 | 第27-30页 |
1.5 研究的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30-3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32-53页 |
2.1 新乡土主义理论研究 | 第32-37页 |
2.1.1 新乡土主义理论相关概念界定 | 第32-35页 |
2.1.2 新乡土主义理论相关概念辨析 | 第35-37页 |
2.2 村民活动中心理论研究 | 第37-41页 |
2.2.1 村民活动中心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37-40页 |
2.2.2 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特征 | 第40-41页 |
2.3 环巢湖地区相关概念研究 | 第41-46页 |
2.3.1 环巢湖地区整体风貌概况 | 第41-43页 |
2.3.2 环巢湖地区自然生态资源概况 | 第43-44页 |
2.3.3 环巢湖地区历史人文资源概况 | 第44-45页 |
2.3.4 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风貌概况 | 第45-46页 |
2.4 新乡土村民活动中心创作影响因素 | 第46-52页 |
2.4.1 限定因素 | 第47-48页 |
2.4.2 自然因素 | 第48-49页 |
2.4.3 人文因素 | 第49-50页 |
2.4.4 技术因素 | 第50-51页 |
2.4.5 创作过程 | 第51页 |
2.4.6 动态分析 | 第51-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新乡土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创作实践分析 | 第53-69页 |
3.1 乡土语言的运用与创新 | 第53-56页 |
3.1.1 借鉴与转化 | 第53-54页 |
3.1.2 隐喻与象征 | 第54-56页 |
3.2 建筑形态的在地性分析 | 第56-59页 |
3.2.1 形态顺应地形 | 第56-57页 |
3.2.2 形态追随气候 | 第57-59页 |
3.3 建筑空间的嬗变 | 第59-61页 |
3.3.1 外部空间——场所的地方特性塑造 | 第59页 |
3.3.2 内部空间——现代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 第59-61页 |
3.4 建筑材料的选用 | 第61-63页 |
3.4.1 传统材料演绎新形式 | 第61-62页 |
3.4.2 现代材料表达乡土特征 | 第62页 |
3.4.3 新旧材料的融合与共生 | 第62-63页 |
3.5 建构的技术运用 | 第63-65页 |
3.5.1 适宜技术的应用 | 第64页 |
3.5.2 现代技术的引入 | 第64-65页 |
3.6 文脉的传承 | 第65-68页 |
3.6.1 朴拙的细部表达 | 第65-67页 |
3.6.2 村民的合作参与 | 第67-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环巢湖地区村民活动中心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 | 第69-92页 |
4.1 调研的目的与方法 | 第69-70页 |
4.1.1 调研的目的 | 第69页 |
4.1.2 调研的方法 | 第69-70页 |
4.2 调研村落的选定及调研要素的确定 | 第70-74页 |
4.2.1 调研村落的选定 | 第70-71页 |
4.2.2 调研要素的确定 | 第71页 |
4.2.3 调研村落的基本现状 | 第71-74页 |
4.3 典型案例的设计手法分析 | 第74-84页 |
4.3.1 长临河镇罗洪村 | 第74-77页 |
4.3.2 中庙镇四顶社区 | 第77-81页 |
4.3.3 黄麓镇洪家疃村 | 第81-84页 |
4.4 环巢湖地区村民活动中心需求分析 | 第84-91页 |
4.4.1 调研对象的选定 | 第84页 |
4.4.2 问卷内容的确定 | 第84页 |
4.4.3 调研数据的分析 | 第84-90页 |
4.4.4 调研结论 | 第90-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环巢湖地区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创作策略 | 第92-119页 |
5.1 重视乡土语言——元素的提取与解析 | 第92-105页 |
5.1.1 聚落形态与空间格局 | 第92-97页 |
5.1.2 建筑形态与空间特性 | 第97-100页 |
5.1.3 材料选用与建筑色彩 | 第100-101页 |
5.1.4 技术手段与文化内涵 | 第101-105页 |
5.2 重塑现代形制——元素的抽象与重构 | 第105-117页 |
5.2.1 聚落形态与空间格局 | 第105-109页 |
5.2.2 建筑形态与空间特性 | 第109-113页 |
5.2.3 材料选用与建筑色彩 | 第113-115页 |
5.2.4 技术手段与文化内涵 | 第115-117页 |
5.3 在地性的设计手法 | 第117-118页 |
5.3.1 向民间学习与现场设计 | 第117页 |
5.3.2 村民参与营建过程 | 第117页 |
5.3.3 传达乡土情结与时代精神 | 第117-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环巢湖地区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创作案例分析——以洪家疃村为例 | 第119-136页 |
6.1 环巢湖地区案例村落的选定与研究 | 第119-121页 |
6.1.1 洪家疃村选定的原因 | 第119页 |
6.1.2 洪家疃村的基本现状 | 第119-120页 |
6.1.3 洪家疃村的总体格局 | 第120-121页 |
6.1.4 洪家疃村的历史文化资源 | 第121页 |
6.2 洪家疃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创作分析 | 第121-129页 |
6.2.1 地块的选定 | 第121-122页 |
6.2.2 建筑的定位 | 第122页 |
6.2.3 方案展示与创作分析 | 第122-129页 |
6.3 环巢湖地区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的可适性研究 | 第129-135页 |
6.3.1 不同基地选择的分析 | 第129-130页 |
6.3.2 不同建筑方案的创作以及可适应性分析 | 第130-13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6-137页 |
7.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附录 | 第141-1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