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土壤序列 | 第15-19页 |
1.1.1 土壤序列的构建 | 第15-17页 |
1.1.2 主要类型的土壤序列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 水稻土发育过程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 微生物生态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1 培养法 | 第23页 |
1.3.2 磷脂脂肪酸分析 | 第23-24页 |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4-25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水稻土发育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27-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8-29页 |
2.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9页 |
2.1.3 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2.2.1 土壤电导率(EC)和pH | 第30-31页 |
2.2.3 土壤全量养分 | 第31-32页 |
2.2.4 土壤速效养分 | 第32-33页 |
2.2.5 土壤粒级组成 | 第33-34页 |
2.3 讨论 | 第34-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3 水稻土发育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38-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38页 |
3.1.2 土壤酶活性分析 | 第38-39页 |
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9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3.2.1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39-40页 |
3.2.2 脲酶活性 | 第40页 |
3.2.3 磷酸酶活性 | 第40-41页 |
3.2.4 脱氢酶活性 | 第41-42页 |
3.2.5 芳基硫酸酯酶活性 | 第42-43页 |
3.2.6 β-萄糖苷酶活性 | 第43页 |
3.2.7 土壤微生物数量 | 第43-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4 水稻土发育过程中磷脂脂肪酸的变化 | 第50-6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1.1 样品采集 | 第50页 |
4.1.2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 第50页 |
4.1.3 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4.2.1 上虞序列 | 第51-55页 |
4.2.2 慈溪序列 | 第55-61页 |
4.3 讨论 | 第61-64页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5 水稻土发育过程中土壤真菌和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 第65-8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5.1.1 样品采集 | 第65页 |
5.1.2 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第65-66页 |
5.1.3 统计分析 | 第6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6-81页 |
5.2.1 上虞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 | 第66-70页 |
5.2.2 上虞土壤真菌遗传多样性 | 第70-75页 |
5.2.3 慈溪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 | 第75-78页 |
5.2.4 慈溪土壤真菌遗传多样性 | 第78-81页 |
5.3 讨论 | 第81-84页 |
5.4 小结 | 第84-85页 |
6 基于Miseq研究水稻土演变过程中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85-104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6.1.1 样品采集 | 第85页 |
6.1.2 PCR与测序 | 第85页 |
6.1.4 测序数据的分析 | 第85-8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9页 |
6.2.1 上虞土壤细菌测序 | 第86-89页 |
6.2.2 慈溪土壤细菌测序 | 第89-94页 |
6.2.3 上虞土壤真菌测序 | 第94-96页 |
6.2.4 慈溪土壤真菌测序 | 第96-99页 |
6.3 讨论 | 第99-103页 |
6.4 小结 | 第103-104页 |
7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04-10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4-105页 |
7.2 创新点 | 第105页 |
7.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