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写 | 第28页 |
软件环境 | 第28-29页 |
1. 绪论 | 第29-4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9-3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31-42页 |
1.2.1 生物量研究概况 | 第31-36页 |
1.2.2 Landsat数据反演生物量 | 第36-42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42-4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42-4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43页 |
1.3.3 论文组织和安排 | 第43-45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 第46-6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46-48页 |
2.1.1 富阳区概况 | 第46-47页 |
2.1.2 桐庐县概况 | 第47-48页 |
2.2 野外调查数据 | 第48-52页 |
2.3 Landsat遥感数据 | 第52-64页 |
2.3.1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55-59页 |
2.3.1.1 辐射校正 | 第56-57页 |
2.3.1.2 地形校正 | 第57-59页 |
2.3.2 面向对象分类 | 第59-64页 |
3. 建模因子提取与特征选择 | 第64-76页 |
3.1 建模因子提取 | 第64-71页 |
3.1.1 遥感特征提取 | 第64-69页 |
3.1.1.1 植被指数 | 第64-65页 |
3.1.1.2 波段变换 | 第65-67页 |
3.1.1.3 纹理信息 | 第67-69页 |
3.1.2 其他因子 | 第69-71页 |
3.2 特征选择 | 第71-74页 |
3.2.1 相关性分析 | 第71-73页 |
3.2.2 特征选择 | 第73-7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74-76页 |
4. 生物量模型估测 | 第76-105页 |
4.1 方法简介 | 第76-88页 |
4.1.1 传统统计方法 | 第76-77页 |
4.1.2 非参数模型 | 第77-86页 |
4.1.2.1 偏最小二乘法 | 第78-79页 |
4.1.2.2 K阶最近邻 | 第79-80页 |
4.1.2.3 支持向量机 | 第80-82页 |
4.1.2.4 随机森林 | 第82-84页 |
4.1.2.5 随机梯度boosting | 第84-86页 |
4.1.3 精度评价 | 第86-88页 |
4.2 建模过程 | 第88-103页 |
4.2.1 建模过程概述 | 第88页 |
4.2.2 结果分析 | 第88-103页 |
4.2.2.1 特征因子归一化对于建模精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4.2.2.2 不同样本集的建模精度 | 第89-91页 |
4.2.2.3 不同特征集下的建模精度 | 第91-100页 |
4.2.2.4 不同建模方法参数优化过程 | 第100-103页 |
4.2.2.5 ANOVA分析 | 第103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103-105页 |
5. 静态生物量遥感估测与分析 | 第105-125页 |
5.1 静态生物量估测 | 第105-107页 |
5.2 不确定性分析 | 第107页 |
5.3 区域生物量分布特点 | 第107-123页 |
5.3.1 生物量与地形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5.3.2 生物量与森林类型的关系 | 第109-112页 |
5.3.3 生物量景观指数分析 | 第112-117页 |
5.3.4 基于地统计学的生物量空间分布特点分析 | 第117-123页 |
5.3.4.1 半方差函数分析 | 第119-121页 |
5.3.4.2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第121-123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123-125页 |
6. 生物量时空动态变化 | 第125-142页 |
6.1 背景简介 | 第125-127页 |
6.1.1 生态公益林建设 | 第125-126页 |
6.1.2 人类活动对于生物量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6.2 森林景观分析 | 第127-129页 |
6.3 基于多时期影像的生物量估测 | 第129-140页 |
6.3.1 建模因子提取与分析 | 第130-132页 |
6.3.2 生物量制图及时空变化分析 | 第132-140页 |
6.3.2.1 不同高程区间的生物量变化 | 第135-136页 |
6.3.2.2 生态公益林范围生物量变化分析 | 第136-138页 |
6.3.2.3 生物量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 第138-140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140-142页 |
7. 基于生物量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142-154页 |
7.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概述 | 第142-144页 |
7.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 | 第144-152页 |
7.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 | 第144-147页 |
7.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 | 第147-150页 |
7.2.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 | 第150-152页 |
7.3 小结与讨论 | 第152-15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6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54-156页 |
8.2 研究进展 | 第156-157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57-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