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新加坡与成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与差异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6-9页
前言第9-10页
1 文献研究第10-16页
    1.1 肠易激综合征介绍第10-11页
    1.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第11页
    1.3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现状第11-13页
        1.3.1 西医治疗第11-12页
        1.3.2 中医治疗第12页
        1.3.3 舒适护理干预第12-13页
    1.4 中医体质学说的介绍第13-15页
        1.4.1 “证”与“质”的区别与辨“质”的优势第14-15页
    1.5 中医地域医学的概念第15-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20页
    2.1 研究对象第16页
    2.2 研究内容第16页
    2.3 标准第16-18页
        2.3.1 诊断标准第16-17页
        2.3.2 纳入标准第17页
        2.3.3 排除标准第17-18页
        2.3.4 剔除标准第18页
    2.4 调查问卷设计第18-19页
        2.4.1 中医体质量表第18-19页
        2.4.2 其他内容第19页
    2.5 调查方法第19页
    2.6 统计方法第19-20页
3 调查结果第20-31页
    3.1 新加坡与成都IBS患者男女比例比较第20-21页
    3.2 新加坡与成都IBS患者年龄段比较第21-22页
    3.3 IB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第22-25页
        3.3.1 兼夹体质状况第22-23页
        3.3.2 IBS患者中医体质频数状况(包括单一体质和兼夹体质)第23-25页
    3.4 IBS患者的饮食习惯状况第25-28页
        3.4.1 冷热喜好状况第25-26页
        3.4.2 饮食口味偏嗜状况第26-27页
        3.4.3 油腻口味偏嗜状况第27页
        3.4.4 辛辣口味偏嗜状况第27-28页
    3.5 IBS患者运动习惯状况第28-29页
    3.6 IBS患者睡眠质量状况第29-30页
    3.7 新加坡与成都气候特点第30-31页
4 讨论第31-45页
    4.1 IBS和“气虚质”、“阳虚质”之讨论第31-36页
        4.1.1 阳虚体质与气虚体质的特点第31页
        4.1.2 阳虚与气虚的相似之处第31-33页
        4.1.3 阳虚与气虚体质偏颇之解第33-36页
    4.2 IBS和“痰湿质”之讨论第36-39页
        4.2.1 痰湿体质的特点第36页
        4.2.2 引起痰湿体质的因素第36-38页
        4.2.3 痰湿体质如何引起IBS第38-39页
    4.3 IBS和“气郁质”之讨论第39-42页
        4.3.1 气郁体质的特点第39页
        4.3.2 引起气郁体质的因素第39-41页
        4.3.3 气郁质与好发人群之间的联系第41-42页
        4.3.4 气郁体质如何引起IBS第42页
    4.4 两地“特禀质”之讨论第42-43页
        4.4.1 特禀体质概述第42页
        4.4.2 特禀质成因第42-43页
        4.4.3 新加坡特禀质偏多之因第43页
    4.5 中医对IBS的精神心理因素之见解第43-45页
5 结语第45-46页
6 问题与展望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现状第53-66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表一 (中文版)第66-70页
附表二 (英文版)第70-74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段渠副研究员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与经验总结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