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0-6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资料 | 第10-14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10-12页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2.2.2 临床分型诊断标准 | 第11页 |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2.4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第12-13页 |
2.5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2.6 脱落和剔除标准 | 第13页 |
2.7 病例中止标准 | 第13-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20页 |
3.1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3.2 治疗方案 | 第15-17页 |
3.2.1 基本治疗 | 第15页 |
3.2.2 药物治疗 | 第15-16页 |
3.2.3 治疗期间的预防调摄 | 第16-17页 |
3.3 疗程 | 第17页 |
3.4 临床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17-18页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19页 |
3.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9页 |
3.7 复发病例判定 | 第19页 |
3.8 不良反应 | 第19-20页 |
3.9 统计学分析 | 第20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0-39页 |
4.1 本课题完成情况 | 第20-21页 |
4.2 临床一般资料 | 第21-30页 |
4.2.1 发病年龄 | 第21页 |
4.2.2 病程 | 第21-23页 |
4.2.3 临床分型 | 第23-24页 |
4.2.4 中医证候分布 | 第24-25页 |
4.2.5 发病年龄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第25-26页 |
4.2.6 诱因 | 第26-27页 |
4.2.7 诱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第27-28页 |
4.2.8 病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第28页 |
4.2.9 中医临床疗效结果 | 第28-29页 |
4.2.10 黄褐斑三种中医证型的疗效比较 | 第29-30页 |
4.3 发病季节 | 第30-31页 |
4.4 面积与颜色积分变化 | 第31-32页 |
4.5 安全等级评价结果 | 第32-33页 |
4.6 复发病例分析 | 第33页 |
4.7 不良反应分析 | 第33页 |
4.8 典型病例 | 第33-39页 |
4.8.1 肝郁气滞型 | 第33-35页 |
4.8.2 肾阴不足型 | 第35-37页 |
4.8.3 脾虚湿阻型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61页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39-46页 |
1.1 病名 | 第39-40页 |
1.2 病因和病机 | 第40-44页 |
1.2.1 中医临床病因病机分析 | 第40-41页 |
1.2.2 黄褐斑古代病因病机 | 第41-43页 |
1.2.3 黄褐斑现代病因病机 | 第43-44页 |
1.3 临床症状 | 第44-45页 |
1.4 中医药优势 | 第45-46页 |
2 西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46页 |
3 现有黄褐斑治疗方法的分析 | 第46-49页 |
3.1 中医整体治疗 | 第46-47页 |
3.2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 第47-48页 |
3.3 中医内外结合辩证治疗 | 第48页 |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48-49页 |
3.5 中医针灸治疗 | 第49页 |
4 导师对中医治病求本治疗黄褐斑内容详细分析 | 第49-61页 |
4.1 黄褐斑病因病机的分析 | 第50-52页 |
4.2 治病求本 | 第52-56页 |
4.2.1 中药内治方义分析 | 第52-53页 |
4.2.2 中药外治方义分析 | 第53-54页 |
4.2.3 情志调摄 | 第54-56页 |
4.2.4 食膳调理 | 第56页 |
4.3 治病求美 | 第56-59页 |
4.3.1 皮肤美的标准 | 第57页 |
4.3.2 中医皮肤保健原理 | 第57-59页 |
4.4 三因制宜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二部分 综述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 | 第66-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件一:黄褐斑患者调查观察表 | 第86-87页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附录三:个人简介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