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系统评价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资料和方法 | 第11-21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21页 |
2.1 检索策略 | 第11-12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2-13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2.4 文献筛选 | 第14页 |
2.5 文献的质量评价 | 第14-17页 |
2.6 证据等级评定 | 第17-20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结果 | 第21-42页 |
1. 文献检索结果 | 第21页 |
2. 纳入研究资料 | 第21-27页 |
2.1 纳入文献的样本量 | 第21页 |
2.2 诊断及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21-22页 |
2.3 干预措施 | 第22页 |
2.4 疗程 | 第22页 |
2.5 结局指标 | 第22-23页 |
2.6 不良反应 | 第23-24页 |
2.7 随访 | 第24页 |
2.8 脱落情况 | 第24页 |
表1 中医辨证分型情况 | 第24-25页 |
表2 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表3 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学评价结果 | 第27-30页 |
3.1 随机序列产生及隐藏分配方案及盲法 | 第27页 |
3.2 分配隐藏 | 第27页 |
3.3 对研究者和受试者施盲 | 第27页 |
3.4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第27页 |
3.5 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 | 第27-28页 |
3.6 基线情况及样本量计算 | 第28-29页 |
3.7 偏倚风险评估 | 第29-30页 |
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0-34页 |
4.1 总有效率 | 第31-33页 |
4.2 不良反应 | 第33-34页 |
4.3 复发率 | 第34页 |
5 证据等级的评价 | 第34-37页 |
5.1 中药内服临床疗效与西药的对比 | 第35页 |
5.2 中药内服+中药外洗的临床疗效与西药的对比 | 第35-36页 |
5.3 中药内服+外用外擦临床疗效与西药的对比 | 第36-37页 |
5.4 中药内服+中医理疗临床疗效与西药的对比 | 第37页 |
6 收录处方及药物频数统计 | 第37-42页 |
讨论 | 第42-52页 |
1. 古代医家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 第42-44页 |
1.1 本病的古代病名演变 | 第42页 |
1.2 古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2-43页 |
1.3 古代对本病的治疗 | 第43-44页 |
2. 现代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 第44-46页 |
2.1 现代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4-45页 |
2.2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第45-46页 |
3.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评价讨论 | 第46-49页 |
3.1 随机方案不具体及分配隐藏方案不完善 | 第47页 |
3.2 盲法的实施 | 第47页 |
3.3 缺少纳入、排除标准,诊断标准不统一 | 第47-48页 |
3.4 缺少统一的疗效评判指标标准 | 第48页 |
3.5 缺少随访、脱失的报告 | 第48页 |
3.6 不良反应,复发率的报告 | 第48-49页 |
4. 本研究对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指导意义 | 第49-52页 |
4.1 辩证分析 | 第49-50页 |
4.2 药物分析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3-55页 |
1 本课题的不足 | 第53页 |
2 今后科研思路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58-65页 |
1. 中医药对神经性皮炎的研究现状 | 第58-64页 |
1.1 传统经方加减 | 第58-61页 |
1.2 经验方加减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