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2.2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创新 | 第25-26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26-27页 |
第2章 居家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开展的现状 | 第27-38页 |
2.1 上海市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 第27-31页 |
2.1.1 人口特征:老龄化、高龄化、长寿化与患病化 | 第27-29页 |
2.1.2 需求现状:预防、医疗、康复与照护 | 第29-31页 |
2.2 居家养老模式中开展“医养结合”的理论分析 | 第31-32页 |
2.2.1 核心要义:健康老龄化理念 | 第31页 |
2.2.2 理论框架:长期照护服务 | 第31-32页 |
2.2.3 载体选择:人文理念与成本效益的统一 | 第32页 |
2.3 上海市居家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的实践现状 | 第32-38页 |
2.3.1 政策现状 | 第32-34页 |
2.3.2 实践现状 | 第34-38页 |
第3章 居家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的推进瓶颈 | 第38-50页 |
3.1 “医养结合”的认知不充分 | 第38-39页 |
3.1.1 形式与本质:利益驱动与需求中心的矛盾 | 第38页 |
3.1.2 基础与重点:“养”与“医”相互分离 | 第38-39页 |
3.1.3 普惠与全方位:服务人群与服务内容的限制 | 第39页 |
3.2 服务资源融合不够,服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 第39-43页 |
3.2.1 服务人员各不相同,多有交叉 | 第40-41页 |
3.2.2 信息收集方式各不相同,互不沟通 | 第41-42页 |
3.2.3 转介角色不明确,阻碍有效转介 | 第42-43页 |
3.3 社区“医养”资源供不应求,缺乏有效利用 | 第43-48页 |
3.3.1 存量不足: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 第44-45页 |
3.3.2 功能缺陷:物力资源配置问题 | 第45-46页 |
3.3.3 投入限制:财力资源配置问题 | 第46-47页 |
3.3.4 定位偏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率不高 | 第47-48页 |
3.4 缺乏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的评估和监督 | 第48-50页 |
第4章 居家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问题的政府责任分析 | 第50-56页 |
4.1 管理体制分割,阻碍医养资源有效配置 | 第50-52页 |
4.1.1 统一目标与管理分割的矛盾 | 第50-51页 |
4.1.2 宏观分工与具体落实的差距 | 第51-52页 |
4.2 政策落实操作性差,“医养结合”工作难推进 | 第52-53页 |
4.2.1 政策目标群体定位偏差 | 第52-53页 |
4.2.2 政策落地缺少配套措施支持 | 第53页 |
4.3 政府与社会力量缺乏良性互动 | 第53-55页 |
4.3.1 政府行政干预,阻碍社会组织发展 | 第53-54页 |
4.3.2 政策引导不足,制约社会力量进入 | 第54-55页 |
4.4 评估和监督制度不健全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对策 | 第56-64页 |
5.1 完善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 | 第57-58页 |
5.1.1 健全“医养结合”相关法律和制度 | 第57页 |
5.1.2 理顺管理思路与体制 | 第57-58页 |
5.2 完善居家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 第58-62页 |
5.2.1 加快“医养结合”的梯度服务序列构建 | 第58-59页 |
5.2.2 结合“互联网+”推进“医养结合” | 第59-60页 |
5.2.3 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资本介入 | 第60-61页 |
5.2.4 加强“医养结合”服务队伍的建设 | 第61-62页 |
5.3 完善评估与监督制度 | 第62-64页 |
5.3.1 加快老年人健康与能力评估与服务需求评估落实 | 第62页 |
5.3.2 培育第三方养老服务评估机构 | 第62-63页 |
5.3.3 加强对民办医疗机构的监管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