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南梁油田山庄地区长8层段储层评价与有利区预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5 研究目标第15页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5页
    1.7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15-1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23页
    2.1 盆地和地区构造面貌第17-18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8-23页
        2.2.1 长8油层组地层划分第19-20页
        2.2.2 长8油层组地层对比第20-23页
第三章 沉积相类型特征第23-41页
    3.1 沉积相标志第23-25页
        3.1.1 岩石颜色及岩性标志第23页
        3.1.2 沉积构造标志第23-24页
        3.1.3 古生物标志第24-25页
    3.2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第25-29页
        3.2.1 沉积体系类型第25页
        3.2.2 沉积体系特征第25-29页
    3.3 沉积相分析第29-33页
        3.3.1 单井沉积相特征第29-30页
        3.3.2 连井沉积相剖面对比第30-33页
    3.4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第33-40页
        3.4.1 长8_2~2沉积期第33页
        3.4.2 长8_2~1沉积期第33页
        3.4.3 长8_1~3沉积期第33-34页
        3.4.4 长8_1~2沉积期第34页
        3.4.5 长8_1~1沉积期第34-40页
    3.5 沉积模式第40-41页
第四章 储层综合特征第41-74页
    4.1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第41-45页
        4.1.1 岩石类型第41-42页
        4.1.2 岩屑类型特征第42-44页
        4.1.3 填隙物的组分第44-45页
    4.2 孔隙结构特征第45-48页
        4.2.1 孔隙类型第45-46页
        4.2.2 孔隙结构类型第46-48页
    4.3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第48-53页
        4.3.1 压实作用第48-49页
        4.3.2 胶结作用第49-50页
        4.3.3 交代作用第50-51页
        4.3.4 溶蚀作用第51页
        4.3.5 孔隙度演化第51-53页
    4.4 储层物性特征第53-58页
        4.4.1 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特征第53-57页
        4.4.2 孔-渗相关性第57-58页
    4.5 储层非均质性第58-62页
        4.5.1 层内非均质性第58-61页
        4.5.2 层间非均质性第61页
        4.5.3 平面非均质性第61-62页
    4.6 流体渗流特征第62-68页
        4.6.1 相渗曲线第62-64页
        4.6.2 水驱油特征第64-66页
        4.6.3 束缚水饱和度影响因素第66-68页
    4.7 储层综合评价第68-74页
        4.7.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第68页
        4.7.2 研究区储层评价结果第68-74页
第五章 油气富集规律第74-81页
    5.1 油藏特征第74-78页
        5.1.1 油层分布规律第74-76页
        5.1.2 油水分布规律第76-78页
    5.2 油藏形成条件第78-79页
        5.2.1 烃源条件第78-79页
        5.2.2 压力条件第79页
    5.3 成藏模式第79-81页
第六章 有利建产区预测第81-89页
    6.1 有利区筛选原则及方法第81页
    6.2 有利区筛选结果第81-86页
        6.2.1 长8_1~1预测有利区第81-82页
        6.2.2 长8_1~2预测有利区第82-83页
        6.2.3 长8_1~3预测有利区第83-84页
        6.2.4 长8_2~1预测有利区第84-85页
        6.2.5 长8_2~2预测有利区第85-86页
    6.3 地质储量估算第86-88页
        6.3.1 长8_1~1段第87页
        6.3.2 长8_1~2段第87页
        6.3.3 长8_1~3段第87-88页
        6.3.4 长8_2~1段第88页
    6.4 现场实施情况第88-89页
结论与认识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梁油田南梁西区长4+5油藏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挖潜研究
下一篇:马岭油田里14-里23井区延8-延10油层组剩余油分布和挖潜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