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的目和意义 | 第8-9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 第一节 企业发展战略概述 | 第14-16页 |
|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概念 | 第14页 |
|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特征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 一、发展优势的原动力理论 | 第16-18页 |
| 二、发展路径选择理论 | 第18-19页 |
| 三、竞争范式选择理论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战略管理的工具 | 第21-25页 |
| 一、SWOT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 二、五力模型分析 | 第23-24页 |
| 三、PEST分析模型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26-34页 |
| 第一节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 一、外资垄断,缺少核心技术 | 第27页 |
| 二、产品缺乏创新,研发投入不足 | 第27页 |
| 三、缺乏高端人才 | 第27-28页 |
| 四、规模效应缺乏,与产业规模不符 | 第28页 |
| 五、本土市场占有率低,国际市场贸易形势日趋严峻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宏观环境分析 | 第29-31页 |
| 一、经济环境分析 | 第29页 |
| 二、政策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 三、技术趋势分析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方向 | 第31-33页 |
|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向集群式发展 | 第31-32页 |
|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趋向研发能力提升 | 第32页 |
|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加速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Z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34-42页 |
| 第一节 Z公司概况介绍 | 第34-35页 |
| 一、Z公司的企业规模 | 第34-35页 |
| 二、Z公司的组织结构 | 第35页 |
| 第二节 Z公司现有资源状况分析 | 第35-41页 |
| 一、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 二、技术开发资源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 三、生产资源情况分析 | 第39-41页 |
| 四、营销资源情况分析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Z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第42-52页 |
| 第一节 Z公司的SWOT分析 | 第42-45页 |
| 一、Z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 第42-43页 |
| 二、Z公司的机会与威胁 | 第43-44页 |
| 三、Z公司SWOT分析矩阵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Z公司五力模型分析 | 第45-47页 |
| 一、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第45页 |
| 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第45-46页 |
| 三、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 第46页 |
| 四、新进入企业的威胁 | 第46页 |
| 五、替代品的威胁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Z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第47-51页 |
| 一、Z公司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 第47-48页 |
| 二、Z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第48-49页 |
| 三、具体目标规划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Z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第52-57页 |
| 第一节 战略实施 | 第52-54页 |
| 一、稳定旧市场,开拓新市场 | 第52-53页 |
| 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保障措施 | 第54-56页 |
| 一、提升管理水平 | 第54-55页 |
|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