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局限 | 第22-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3.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2-23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1.4.2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24-25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5-29页 |
2.1 医养结合的相关概念 | 第25-26页 |
2.1.1 养老服务 | 第25页 |
2.1.2 医养结合 | 第25页 |
2.1.3 社区卫生服务 | 第25-26页 |
2.1.4 健康老龄化 | 第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2.2.1 系统论 | 第26页 |
2.2.2 市场细分与差异化营销理论 | 第26-27页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7-28页 |
2.2.4 卫生服务公平性理论 | 第28-29页 |
3. 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现状 | 第29-37页 |
3.1 医养结合发展的政策现状 | 第29-31页 |
3.1.1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政策演进 | 第29-30页 |
3.1.2 医养结合发展存在的政策方面的困境 | 第30-31页 |
3.2 我国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现状 | 第31-33页 |
3.2.1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议合作 | 第31页 |
3.2.2 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 | 第31-32页 |
3.2.3 医疗机构内成立养老服务中心 | 第32-33页 |
3.3 我国医养结合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7页 |
3.3.1 “医”、“养”主体各自整合 | 第33-34页 |
3.3.2 医养结合深度不够,“医”、“养”服务缺乏协调性 | 第34页 |
3.3.3 医养结合各服务主体的服务与功能趋同 | 第34-35页 |
3.3.4 医养结合服务惠及面窄 | 第35页 |
3.3.5 医养结合服务重疾病治疗、轻预防保健 | 第35-36页 |
3.3.6 缺乏综合全面的“医”、“养”服务需求评估体系 | 第36-37页 |
4. 青羊区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的探索 | 第37-45页 |
4.1 举办青羊区文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 第37-39页 |
4.1.1 文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4.1.2 文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服务的特点 | 第38-39页 |
4.2 成立“医养互动联盟”,构建“医”、“养”协作机制 | 第39-40页 |
4.3 与周边养老机构协议合作 | 第40页 |
4.4 青羊区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的成功与不足 | 第40-43页 |
4.4.1 青羊区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的成功之处 | 第40页 |
4.4.2 青羊区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第40-43页 |
4.5 青羊区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的启示 | 第43-45页 |
4.5.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养结合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 第43-44页 |
4.5.2 医养结合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养老方式的差异 | 第44-45页 |
5. 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重塑 | 第45-60页 |
5.1 重塑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政策环境 | 第45-48页 |
5.1.1 构建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 第45-46页 |
5.1.2 推动全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第46页 |
5.1.3 鼓励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作用 | 第46-47页 |
5.1.4 医养结合的发展坚持“保基本,广覆盖” | 第47页 |
5.1.5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 第47-48页 |
5.2 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重塑的内涵 | 第48-53页 |
5.2.1 如何理解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重塑 | 第48页 |
5.2.2 重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对象 | 第48-49页 |
5.2.3 重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中的服务供给主体 | 第49-50页 |
5.2.4 重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中的“医”、“养”结合方式 | 第50-53页 |
5.3 重塑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需要构建的配套机制 | 第53-58页 |
5.3.1 构建医养结合服务序列 | 第53-55页 |
5.3.2 构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评估制度 | 第55-56页 |
5.3.3 构建完善的健康信息管理制度 | 第56-57页 |
5.3.4 构建并完善“双向转养”、双向转诊制度 | 第57页 |
5.3.5 由全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第57-58页 |
5.4 医养结合服务的输送 | 第58-60页 |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0-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6.1.1 医养结合的具体方式应因养老方式而异 | 第60页 |
6.1.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医养结合中的重要服务主体 | 第60-6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6.2.1 各类医养结合服务主体要明确功能定位,细分服务对象 | 第61页 |
6.2.2 增强医养结合服务的普惠性 | 第61-62页 |
6.2.3 建立独立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 第62-63页 |
6.2.4 加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指导与监管 | 第63页 |
6.2.5 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养老护理员业务素质 | 第63-64页 |
6.2.6 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