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符号对照表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糖尿病概述 | 第14-20页 |
1.1.1 糖尿病的现状 | 第14-16页 |
1.1.2 糖尿病的分类 | 第16-17页 |
1.1.3 2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第17-19页 |
1.1.4 2 型糖尿病的应对策略 | 第19-20页 |
1.2 乳酸菌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1 益生菌简介 | 第20页 |
1.2.2 乳酸菌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 第20-21页 |
1.2.3 乳酸菌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 第21-22页 |
1.3 乳酸菌胞外多糖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 第22-24页 |
1.3.1 乳酸菌胞外多糖 | 第22页 |
1.3.2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 第22-24页 |
1.4 乳酸菌降血糖机制简介 | 第24-27页 |
1.4.1 乳酸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24-25页 |
1.4.2 乳酸菌对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第25页 |
1.4.3 乳酸菌对炎症状态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4 乳酸菌对氧化压力的影响 | 第26页 |
1.4.5 乳酸菌对血脂状态的影响 | 第26-27页 |
1.5 糖尿病的细胞模型 | 第27-29页 |
1.5.1 肠道L细胞 | 第27-28页 |
1.5.2 L细胞的研究模型 | 第28-29页 |
1.5.3 NCI-H716细胞模型的应用 | 第29页 |
1.6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6.1 立题意义 | 第29-3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产胞外多糖的混合乳酸菌对2型糖尿病的干预 | 第31-45页 |
2.1 前言 | 第31-32页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2-33页 |
2.2.1 试剂和耗材 | 第32页 |
2.2.2 菌株 | 第32-33页 |
2.2.3 培养基 | 第33页 |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2.3.1 菌种的培养 | 第33页 |
2.3.2 多糖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2.3.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测定 | 第34页 |
2.3.4 动物实验 | 第34-36页 |
2.3.5 血糖检测 | 第36页 |
2.3.6 口服糖耐量试验 | 第36页 |
2.3.7 小鼠的处死及相关样品收集 | 第36页 |
2.3.8 糖尿病相关指标检测 | 第36-37页 |
2.3.9 炎症因子检测 | 第37页 |
2.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7页 |
2.4 结果和讨论 | 第37-43页 |
2.4.1 15 株乳酸菌胞外多糖产量测定 | 第37-38页 |
2.4.2 15 株乳酸菌对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 | 第38-39页 |
2.4.3 产胞外多糖的混合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4 产胞外多糖的混合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5 产胞外多糖的混合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和瘦素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6 产胞外多糖的混合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第42页 |
2.4.7 产胞外多糖的混合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的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基于胰岛素抵抗通路对混合乳酸菌缓解糖尿病作用的解析 | 第45-61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46-47页 |
3.2.1 试剂和耗材 | 第46页 |
3.2.2 菌株 | 第46页 |
3.2.3 培养基 | 第46页 |
3.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6-4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7-52页 |
3.3.1 菌种的培养和准备 | 第47页 |
3.3.2 动物试验 | 第47-48页 |
3.3.3 血糖的检测 | 第48页 |
3.3.4 口服糖耐量试验 | 第48页 |
3.3.5 胰岛素耐量试验 | 第48页 |
3.3.6 小鼠的处死及相关样品的收集 | 第48页 |
3.3.7 糖尿病相关指标的检测 | 第48页 |
3.3.8 炎症因子的测定 | 第48-49页 |
3.3.9 组织学分析 | 第49页 |
3.3.10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3.3.11 肠道菌群测定 | 第50-52页 |
3.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2页 |
3.4 结果和讨论 | 第52-59页 |
3.4.1 混合乳酸菌的活性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2 混合乳酸菌的活性对糖尿病小鼠口服糖耐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3 混合乳酸菌的活性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第54页 |
3.4.4 混合乳酸菌的活性对糖尿病小鼠Hb A1C和瘦素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5 混合乳酸菌的活性对糖尿病小鼠炎症状态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6 混合乳酸菌的活性对糖尿病小鼠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7 混合乳酸菌的活性对糖尿病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8 混合乳酸菌的活性对糖尿病小鼠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不同中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对2型糖尿病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解析 | 第61-77页 |
4.1 前言 | 第61页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61-62页 |
4.2.1 试剂 | 第61-62页 |
4.2.2 菌株 | 第62页 |
4.2.3 培养基 | 第62页 |
4.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2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2-64页 |
4.3.1 菌种的培养 | 第62页 |
4.3.2 动物试验 | 第62-63页 |
4.3.3 血糖的检测 | 第63页 |
4.3.4 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 | 第63页 |
4.3.5 小鼠的处死及相关样品的收集 | 第63页 |
4.3.6 糖尿病相关指标检测 | 第63页 |
4.3.7 肠道菌群测定 | 第63页 |
4.3.8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测定 | 第63-64页 |
4.3.9 炎症因子、抗氧化和血脂指标的检测 | 第64页 |
4.3.10 组织学分析 | 第64页 |
4.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4页 |
4.4 结果和讨论 | 第64-75页 |
4.4.1 不同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 第64页 |
4.4.2 不同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口服糖耐量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3 不同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4 不同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血清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瘦素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5 不同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第68-70页 |
4.4.6 不同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7 不同乳酸菌对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71-73页 |
4.4.8 不同乳酸菌对糖尿病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9 不同乳酸菌对血脂状态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10 乳酸菌降血糖机制图 | 第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L.casei CCFM419与降血糖作用之间的量效关系 | 第77-92页 |
5.1 前言 | 第77页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77-78页 |
5.2.1 试剂 | 第77-78页 |
5.2.2 菌株 | 第78页 |
5.2.3 培养基 | 第78页 |
5.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78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78-80页 |
5.3.1 菌种的选取 | 第78页 |
5.3.2 菌种的培养 | 第78页 |
5.3.3 动物试验 | 第78-79页 |
5.3.4 血糖的检测 | 第79页 |
5.3.5 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 | 第79页 |
5.3.6 小鼠的处死及相关样品的收集 | 第79页 |
5.3.7 糖尿病相关指标检测 | 第79页 |
5.3.8 炎症因子、抗氧化和血脂指标的检测 | 第79页 |
5.3.9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测定 | 第79页 |
5.3.10 肠道菌群测定 | 第79页 |
5.3.11 组织学分析 | 第79页 |
5.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9-80页 |
5.4 结果和讨论 | 第80-90页 |
5.4.1 不同浓度乳酸菌对空腹血糖和餐后 2h血糖的影响 | 第80-81页 |
5.4.2 不同浓度乳酸菌对口服糖耐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5.4.3 不同浓度乳酸菌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第82页 |
5.4.4 不同浓度乳酸菌对糖尿病相关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82-84页 |
5.4.5 不同浓度乳酸菌对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第84-85页 |
5.4.6 不同浓度乳酸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85-88页 |
5.4.7 不同浓度乳酸菌对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88页 |
5.4.8 不同浓度乳酸菌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88-89页 |
5.4.9 不同浓度乳酸菌对血脂状态的影响 | 第89-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基于GLP-1 分泌的分子通路解析L.casei CCFM419缓解糖尿病作用的机制 | 第92-100页 |
6.1 前言 | 第92-93页 |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93页 |
6.2.1 试剂 | 第93页 |
6.2.2 菌株和细胞 | 第93页 |
6.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93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93-96页 |
6.3.1 菌种的制备 | 第93页 |
6.3.2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提取 | 第93-94页 |
6.3.3 细胞的培养 | 第94页 |
6.3.4 GLP-1 分泌实验 | 第94-95页 |
6.3.5 肠道组织和细胞中RNA的提取 | 第95页 |
6.3.6 RT-q PCR | 第95页 |
6.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5-96页 |
6.4 结果和讨论 | 第96-99页 |
6.4.1 不同浓度乳酸菌处理后小鼠肠道组织中GCG、PC3的表达和GLP-1 的水平 | 第96-97页 |
6.4.2 不同浓度乳酸菌处理对细胞中GCG、PC3 m RNA表达和GLP-1 水平的影响 | 第97-98页 |
6.4.3 不同浓度乳酸菌胞外多糖对细胞中GCG、PC3m RNA表达和GLP-1 水平的影响 | 第98页 |
6.4.4 不同浓度丁酸对细胞中GCG、PC3m RNA表达和GLP-1 水平的影响 | 第98-9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5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