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表目录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现实背景 | 第13-14页 |
·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流程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9-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53页 |
·软件质量管理 | 第23-27页 |
·软件质量的定义及评价 | 第23-25页 |
·软件质量保证(SQA)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可信软件 | 第26-27页 |
·软件质量保证技术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35页 |
·软件复用及构件技术 | 第27-28页 |
·软件审查 | 第28-29页 |
·软件测试技术 | 第29-31页 |
·软件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技术 | 第31-35页 |
·质量功能展开(QFD)文献综述 | 第35-41页 |
·质量功能展开(QFD)定义 | 第35页 |
·质量功能展开(QFD)起源与发展 | 第35-37页 |
·质量功能展开的三种模式 | 第37-38页 |
·质量屋(HOQ) | 第38-41页 |
·软件质量功能展开(SQFD)文献综述 | 第41-45页 |
·QFD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SQFD模型 | 第42-45页 |
·灰色系统理论(Grey Theory)文献综述 | 第45-51页 |
·灰色系统定义 | 第45-47页 |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47页 |
·灰色系统理论重要概念及方法 | 第47-50页 |
·灰色系统理论综述小结 | 第50-51页 |
·当前研究总结 | 第51-53页 |
3 基于灰色理论的软件规划质量屋模型 | 第53-69页 |
·模型的提出 | 第53页 |
·模型概要 | 第53-57页 |
·模型介绍 | 第53-56页 |
·模型的结构图 | 第56-57页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用户需求(UNs)重要度确定 | 第57-61页 |
·可信软件需求调查矩阵的灰色关联计算 | 第57-59页 |
·计算需求竞争性矩阵的灰色关联度 | 第59-60页 |
·解出顾客需求重要度 | 第60-61页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UNs-TCs相关关系确定 | 第61-63页 |
·建立需求竞争性矩阵和技术竞争性评估矩阵 | 第61页 |
·灰色关联度确定相关关系 | 第61-63页 |
·基于GSM(Grey System Model)的TCs重要度确定 | 第63-66页 |
·GM(1,N)模型介绍 | 第63-64页 |
·GM(1,N)模型确定技术特性重要度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4 航天可信软件实例研究 | 第69-95页 |
·案例应用背景 | 第69-70页 |
·案例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案例应用路线 | 第71-72页 |
·航天系统软件UNs重要度确定 | 第72-82页 |
·识别和分析顾客需求 | 第72-75页 |
·提炼整理技术特性 | 第75-76页 |
·设计开发问卷建立需求调查矩阵 | 第76-77页 |
·灰色关联分析确定需求相对重要度 | 第77-79页 |
·需求竞争性矩阵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79-82页 |
·计算需求重要度 | 第82页 |
·航天系统软件UNs-TCs相关关系确定 | 第82-88页 |
·设计开发问卷建立技术竞争性矩阵 | 第82-83页 |
·技术竞争性矩阵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83-88页 |
·建立相关关系矩阵 | 第88页 |
·基于GSM的航天软件TCs重要度确定 | 第88-93页 |
·建立GM模型计算技术特性重要度 | 第88-91页 |
·建立灰色航天软件规划质量屋 | 第91-93页 |
·结果讨论 | 第93-9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5-101页 |
·研究成果 | 第95-97页 |
·理论成果 | 第95-96页 |
·实践成果 | 第96-9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97-98页 |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98-101页 |
·研究不足 | 第98页 |
·研究展望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附录1 航天可信软件的需求调查表 | 第107-108页 |
附录2 航天可信软件需求竞争性调查表 | 第108-109页 |
附录3 航天可信软件技术竞争性调查表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