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困境及克服—浙江H村的考察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导论 | 第10-21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 创新点 | 第17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五)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1. 流动人口 | 第18页 |
2. 农村流动人口 | 第18页 |
3. 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 | 第18-19页 |
4.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5.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人口流动的发展历程 | 第21-27页 |
(一) 中国人口流动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1. 20世纪50年代的人口流动 | 第21-22页 |
2.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的人口流动 | 第22-23页 |
3. 80年代至今的人口流动 | 第23-24页 |
(二) 农村外来人口协同治理的相关主体 | 第24-27页 |
1. 村委会 | 第24页 |
2.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 | 第24-25页 |
3. 流动人口自治组织 | 第25页 |
4. 地方政府 | 第25页 |
5. 其他 | 第25-27页 |
三、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 第27-34页 |
(一) 浙江H村流动人口基本概况 | 第27-34页 |
1. H村概况 | 第27页 |
2. 浙江H村流动人口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27-31页 |
(1) H村外来流动人口的分类 | 第28-29页 |
(2) H村外来流动人口具有的特点 | 第29-30页 |
(3) H村外来流动人口带来的问题 | 第30-31页 |
3. 浙江H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中的主要做法 | 第31-34页 |
(1) 分管领导牵头式的纵向协同 | 第32页 |
(2) 部级联席会议式的横向协同 | 第32-33页 |
(3) 专项任务领导小组式的联合协同 | 第33-34页 |
四、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面临的困境 | 第34-36页 |
(一) 动力困境 | 第34页 |
(二) 能力困境 | 第34-35页 |
(三) 合作困境 | 第35页 |
(四) 监督困境 | 第35-36页 |
五、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36-39页 |
(一) 流动人口治理追求部门利益、主体认知不足 | 第36页 |
(二) 各协作主体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 第36-37页 |
(三) 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开支的资金有限 | 第37页 |
(四) 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中治理资源严重不足 | 第37-38页 |
(五) 农村流动人口自身的原因 | 第38-39页 |
六、克服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困境的对策建议 | 第39-44页 |
(一) 加强农村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化建设 | 第39-40页 |
(二) 建立相应激励与考评制度 | 第40页 |
(三) 完善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相关法律制度 | 第40-41页 |
(四) 扩大公共服务,强化农村流动人口自治能力 | 第41-42页 |
(五) 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与抄告制度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