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一、L村的概况及村校的变迁 | 第19-21页 |
(一) L村的概况 | 第19-20页 |
(二) 村校的变迁 | 第20-21页 |
二、村校之于乡村文化的应然定位 | 第21-25页 |
(一) 村校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 第21-22页 |
(二) 村校是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 | 第22-23页 |
(三) 村校是乡村文明的象征 | 第23-25页 |
三、村校消失后乡村文化生活困境及其产生原因 | 第25-39页 |
(一) 文化高地消失,文明标杆缺失 | 第25-28页 |
1. 文化传播载体的消失加剧村民文化认同危机 | 第25-26页 |
2. 村民缺乏正确思想观念引导导致价值观念紊乱 | 第26-27页 |
3. 部分村民精神支柱缺失导致迷信活动沉渣泛起 | 第27-28页 |
(二) 村民文化生活更加单调 | 第28-31页 |
1. 学校文体设施转移导致乡村文化活动载体减少 | 第28-30页 |
2. 学校活动消失导致村民精神需求层次下降速度加快 | 第30-31页 |
(三) 乡村主体离场留下文化空场 | 第31-35页 |
1. 学生“不在场”导致乡村文化失去学习主体 | 第32-33页 |
2. 教师“离场”导致文化建设失去精英指引 | 第33-34页 |
3. 部分村民“缺席”导致乡村文化缺少活跃主体 | 第34-35页 |
(四) 学生住校导致邻里情感淡化 | 第35-37页 |
(五) 乡村文化生活内生力不足 | 第37-39页 |
四、村校消失后乡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 第39-49页 |
(一) 加大乡村文化投入,保障文化资源供给 | 第39-41页 |
1. 善用学校遗留资产,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2.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文化输入渠道 | 第40-41页 |
(二) 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塑造新型乡村农民 | 第41-44页 |
1. 唤醒文化自觉意识,突显村民主体地位 | 第41-43页 |
2. 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内生力量 | 第43-44页 |
(三)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提高村民闲暇质量 | 第44-46页 |
1. 发展民间的传统文化,丰富村民闲暇生活 | 第44-45页 |
2. 提供针对性文化服务,满足村民精神需求 | 第45-46页 |
(四) 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填补教师队伍的空位 | 第46-47页 |
(五) 创造情感交流机会,增进乡村邻里情感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55-60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