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村庄发展模式与农村治理精英的构成--基于浙江三个村庄的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导论 | 第8-21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相关主导理论 | 第16-18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六) 核心概念 | 第19-21页 |
二、主动规划发展型村庄与农村治理精英构成 | 第21-31页 |
(一) 花村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二) 花村的主动规划发展与实践 | 第22-25页 |
(三) 花村的治理精英构成与特点 | 第25-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三、被动输入发展型村庄与农村治理精英构成 | 第31-44页 |
(一) 里叶村的基本概况 | 第31-35页 |
(二) 里叶村的被动输入发展与实践 | 第35-37页 |
(三) 里叶村的精英构成与特点 | 第37-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四、资源附生发展型村庄与农村治理精英构成 | 第44-55页 |
(一) 高村的基本概况 | 第44-47页 |
(二) 高村的被动规划发展与实践 | 第47-49页 |
(三) 高村的精英构成与特点 | 第49-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五、村庄经济发展模式与农村精英构成的关联分析 | 第55-60页 |
(一) 村庄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农村精英构成 | 第55-56页 |
(二) 农村精英构成形塑村庄经济发展模式 | 第56-57页 |
(三) 农村精英构成与村庄经济发展的较优匹配模型 | 第57-58页 |
(四) 不同村庄发展模式之间的比较 | 第58-6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渐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