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可持续城市形态的概念 | 第17-18页 |
·城市非物质空间形态 | 第17-18页 |
·城市物质空间形态 | 第18页 |
·城市空间形态的可持续空间发展策略 | 第18-22页 |
·紧凑型发展模式 | 第18-19页 |
·新城市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精明增长”模式 | 第20-21页 |
·归纳和总结 | 第21-22页 |
·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相关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Hildebrand Frey定性评价方法 | 第22页 |
·多属性效用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性评价方法与指标 | 第24-32页 |
·空间句法的理论概述 | 第24-26页 |
·空间组构 | 第24-25页 |
·空间分割 | 第25-26页 |
·空间句法在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性评价中的适用性 | 第26-27页 |
·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 | 第27-30页 |
·选择度(Choice Value) | 第27-28页 |
·深度(Depth Value) | 第28页 |
·连接度(Connectivity Value) | 第28页 |
·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 | 第28页 |
·集成度(Relative Asymmetry) | 第28-29页 |
·控制度(Control Value) | 第29页 |
·街网密度 (Node Count)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中的局限性 | 第30-32页 |
·理论层面的局限性 | 第30页 |
·操作层面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合肥市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 第32-73页 |
·合肥市城市形态特点 | 第32-36页 |
·合肥市概况 | 第32页 |
·合肥市城市形态演变概述 | 第32-36页 |
·合肥市现状城市形态可持续特征演变分析 | 第36-59页 |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选择度测度 | 第37-41页 |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连接度测度 | 第41-43页 |
·合肥城市形态可理解度测度 | 第43-45页 |
·合肥城市形态集成度测度 | 第45-50页 |
·合肥城市形态拓扑深度测度 | 第50-52页 |
·合肥城市形态街网密度测度 | 第52-55页 |
·合肥城市形态控制度测度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合肥市远景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性评价 | 第59-68页 |
·合肥市远景规划的城市空间形态的选择度测度 | 第59-60页 |
·合肥市远景规划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连接度测度 | 第60-61页 |
·合肥市远景规划城市空间形态的可理解度测度 | 第61-62页 |
·合肥市远景规划城市空间形态的集成度测度 | 第62-64页 |
·合肥市远景规划城市空间形态的深度测度 | 第64-65页 |
·合肥市远景规划城市空间形态的街网密度测度 | 第65-66页 |
·合肥市远景规划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度测度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合肥市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68-73页 |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仍然呈现“单中心”趋势 | 第68-69页 |
·城市新区空间形态的层级结构缺失 | 第69页 |
·合肥空间形态中街道空间缺乏,新城区空间丧失紧密性 | 第69-70页 |
·老城区主要城市干道功能高度复合,空间易达性下降 | 第70-71页 |
·城市新区空间可理解性较差,未形成明显城市副中心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合肥市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优化策略 | 第73-78页 |
·明确城市主导发展轴线,促进城市功能和结构相协调 | 第73-74页 |
·打破空间结构的均衡性,增强空间连接的复杂性 | 第74页 |
·重视街道的作用,优化慢行交通空间 | 第74-75页 |
·重视轨道和立体人行交通建设,提升老城区空间易达性 | 第75-76页 |
·完善局部集成核用地,促进城市组团中心形成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研究主要结论 | 第78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78页 |
·展望与不足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