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合作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合作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一) 教师专业发展 | 第12-13页 |
(二) 教师专业合作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一、 教师专业合作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理论 | 第15-16页 |
(一) 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 | 第15-16页 |
(二) 主体间性理论与教师专业合作 | 第16页 |
二、 教师专业合作的社会学基础:符号互动论 | 第16-18页 |
(一)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 | 第16-17页 |
(二) 符号互动论与教师专业合作 | 第17-18页 |
三、 教师专业合作的心理学基础:社会互依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20页 |
(一) 社会互依理论 | 第18-19页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四、 教师专业合作的管理学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0-22页 |
(一)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与性质 | 第21-22页 |
(二) 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 第22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3-2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23-25页 |
(一) 调查问卷 | 第23-24页 |
(二) 调查问卷的信度 | 第24-25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25-27页 |
(一) S 市 D 区小学教师样本性别情况 | 第25页 |
(二) S 市 D 区小学教师样本的教龄情况 | 第25-26页 |
(三) S 市 D 区小学教师样本的学历情况 | 第26页 |
(四) S 市 D 区小学教师样本的职称情况 | 第26-27页 |
(五) S 市 D 区小学教师样本的任教科目情况 | 第27页 |
四、 研究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工具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28-39页 |
一、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小学教师专业合作的关系分析 | 第28-37页 |
(一) 不同性别教师专业合作的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二) 不同教龄教师专业合作的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三) 不同学历教师专业合作的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四) 不同职称教师专业合作的比较分析 | 第34-36页 |
(五) 不同任教学科的小学教师专业合作的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二、 小学教师专业合作总体现状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专业合作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 | 第39-45页 |
一、 小学教师专业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 第39-40页 |
二、 小学教师专业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5页 |
(一) 小学教师专业合作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40-42页 |
(二) 对影响因素中多选题的分析 | 第42-45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5-50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一) 小学教师专业合作的现状 | 第45页 |
(二) 小学教师专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三) 教师专业合作影响因素 | 第46页 |
二、 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合作的对策 | 第46-50页 |
(一) 学校组织层面 | 第46-48页 |
(二) 教师个体层面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