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信道编码理论的发展 | 第14-17页 |
·POLAR编码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1页 |
·基于比特信道熵的码构造方法 | 第18-19页 |
·Polar码译码量化 | 第19页 |
·Polar码译码算法研究 | 第19页 |
·Polar码与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技术的联合设计 | 第19-20页 |
·Polar码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联合设计 | 第20页 |
·干扰网络信息传输速率上界 | 第20-21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1-24页 |
2 POLAR码的编码和译码 | 第24-50页 |
·引言 | 第24页 |
·POLAR编译码理论 | 第24-32页 |
·信道极化理论 | 第25-29页 |
·Polar码编码 | 第29-30页 |
·Polar码译码 | 第30-32页 |
·基于比特信道熵的码构造方法 | 第32-42页 |
·比特信道熵参数 | 第33-34页 |
·比特信道熵的分布 | 第34-37页 |
·比特信道熵法的鲁棒性 | 第37-40页 |
·性能分析 | 第40-41页 |
·与巴氏参数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POLAR译码器初始LLR的量化 | 第42-48页 |
·量化系统框图 | 第42-43页 |
·初始LLR的均匀量化 | 第43-45页 |
·初始LLR的非均匀量化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3 增强的POLAR码译码算法 | 第50-74页 |
·引言 | 第50页 |
·POLAR码SCL译码算法 | 第50-63页 |
·Polar码SCL译码算法流程 | 第51-52页 |
·最小误块率分析 | 第52-63页 |
·POLAR码CA-SCL译码算法 | 第63-73页 |
·Polar码CA-SCL译码算法原理 | 第64-65页 |
·Polar码CA-SCL译码算法性能 | 第65-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基于POLAR码的串行BICM系统 | 第74-96页 |
·引言 | 第74-75页 |
·基于POLAR码的串行BICM系统 | 第75-78页 |
·系统性能 | 第78-93页 |
·与无交织系统性能比较 | 第78-81页 |
·不同译码算法下的系统性能 | 第81-91页 |
·与LDPC-BICM系统性能比较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5 双向中继信道中POLAR码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联合设计 | 第96-106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双向中继信道模型 | 第97-98页 |
·联合POLAR码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中继转发系统 | 第98-99页 |
·性能分析 | 第99-105页 |
·AWGN信道 | 第99-103页 |
·Rayleigh衰落信道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干扰网络HK机制下的信息传输速率 | 第106-120页 |
·引言 | 第106-107页 |
·HK机制干扰网络系统 | 第107-109页 |
·弱干扰下信息传输速率上界R_(HK)的推导 | 第109-114页 |
·共有比特信息传输速率上界R_(HK)~w | 第110-113页 |
·私有比特信息传输速率上界R_(HK)~u | 第113-114页 |
·性能分析 | 第114-117页 |
·与已有信息传输速率上界的比较 | 第114-116页 |
·系统误比特率对速率上界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总结 | 第120-122页 |
·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