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研究创新 | 第17-18页 |
六、核心概念 | 第18-20页 |
(一)支教 | 第18页 |
(二)大学生短期支教 | 第18-19页 |
(三)教学能力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短期支教及其特点 | 第20-26页 |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简述 | 第20-23页 |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发展 | 第20-21页 |
(二)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宗旨与目的 | 第21-22页 |
(三)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形式与内容 | 第22-23页 |
二、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特点 | 第23-26页 |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特点 | 第23-25页 |
(二)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的特点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教学能力现状 | 第26-4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6-33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缘由 | 第26页 |
(二)研究对象:哈尔滨G大学BJX支教团贵州队 | 第26-33页 |
二、调查过程 | 第33-34页 |
(一)资料收集过程 | 第33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33-34页 |
三、北极星支教团志愿者教学能力调查结果 | 第34-45页 |
(一)支教前教学准备能力 | 第34-38页 |
(二)支教中教学实施能力 | 第38-43页 |
(三)支教后教学经验总结能力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56页 |
一、支教志愿者参与动机复杂 | 第45-46页 |
二、选拔标准不严格 | 第46-47页 |
(一)招募渠道单一 | 第46-47页 |
(二)筛选标准模糊 | 第47页 |
三、教学培训不到位 | 第47-51页 |
(一)培训时间不足 | 第49-50页 |
(二)培训形式单一 | 第50页 |
(三)培训内容不系统 | 第50-51页 |
(四)考核制度不严格 | 第51页 |
四、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薄弱 | 第51-52页 |
(一)教学理论基础欠缺 | 第51-52页 |
(二)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足 | 第52页 |
五、对支教对象需求不了解 | 第52-53页 |
(一)对支教学校需求不明确 | 第52-53页 |
(二)对学生的情况和需求不了解 | 第53页 |
六、支教目标不清晰 | 第53-54页 |
(一)短期支教的目标不明确 | 第53页 |
(二)支教态度不端正 | 第53-54页 |
七、支教后期教学总结工作不足 | 第54-56页 |
(一)志愿者教学反思不足 | 第54页 |
(二)支教地的反馈不够 | 第54-55页 |
(三)支教团队教学评价及激励制度欠缺 | 第55页 |
(四)教学经验总结传递工作不到位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教学能力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56-62页 |
一、规范志愿者的筛选机制 | 第56页 |
(一)拓宽选拔渠道 | 第56页 |
(二)细化筛选机制 | 第56页 |
二、加强短期支教前教学培训 | 第56-58页 |
(一)增加培训时间 | 第57页 |
(二)组织多样的培训形式 | 第57-58页 |
(三)形成系统的培训内容 | 第58页 |
(四)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 | 第58页 |
三、加强支教双方的沟通协作 | 第58-59页 |
(一)争取支教稳定化,建立长期合作 | 第58-59页 |
(二)强化与支教地的沟通交流 | 第59页 |
(三)了解学生需求 | 第59页 |
四、统一明确支教目标及观念 | 第59-60页 |
(一)统一支教目标 | 第59-60页 |
(二)端正支教观念 | 第60页 |
五、支教后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 | 第60-62页 |
(一)加强志愿者自身教学反思及被支教地的反馈 | 第60页 |
(二)细化支教社团内部教学评价标准 | 第60-61页 |
(三)做好支教后志愿者教学总结与传递工作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