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一、 选题目的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概述及发展历程 | 第16-28页 |
一、 毛泽东人民观及其内涵 | 第16-18页 |
(一) 人民和人民观 | 第16-17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 | 第17-18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渊源 | 第18-21页 |
(一) 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第18-19页 |
(二) 西方民主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 第19-20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 | 第20-21页 |
三、 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过程 | 第21-28页 |
(一) 毛泽东人民观的萌芽时期 | 第21-23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的初步形成时期 | 第23-24页 |
(三) 毛泽东人民观的完善和成熟时期 | 第24-25页 |
(四) 毛泽东人民观的升华和超越时期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28-36页 |
一、 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 第28-32页 |
(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观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二) 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是人民观的核心问题 | 第29-30页 |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观的最终归宿 | 第30-31页 |
(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人民观的工作方法 | 第31-32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特征 | 第32-36页 |
(一) 坚定的阶级性 | 第32-33页 |
(二) 鲜明的时代性 | 第33-34页 |
(三) 突出的实践性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评价及当代价值 | 第36-46页 |
一、 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评价 | 第36-38页 |
(一) 毛泽东人民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贡献 | 第36-37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对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的历史性超越 | 第37页 |
(三) 毛泽东人民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 | 第37-38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 第38-46页 |
(一) 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价值 | 第38-42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的实践价值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与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