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感论探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庄子美感论的形成基础 | 第13-22页 |
一、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基础 | 第13-16页 |
(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核心 | 第13-14页 |
(二)“虚无”的道的存在的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三)感性的体道方式 | 第15-16页 |
二、异化的生态存在 | 第16-18页 |
(一)“以利相倾”的社会面貌 | 第16页 |
(二)“机心巧诈”的人间态势 | 第16-17页 |
(三)“刻意弄巧”的个人需求 | 第17-18页 |
三、“见素抱朴”的个人性情 | 第18-22页 |
(一)向往自由的精神修养 | 第18-19页 |
(二)崇尚朴素的心境状态 | 第19-20页 |
(三)追求自然的生命本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庄子美感论的实质包含 | 第22-28页 |
一、“至乐”的美感论核心 | 第22-24页 |
(一)“诚乐”是快乐本质 | 第22-23页 |
(二)“至乐”是真正的快乐 | 第23-24页 |
二、“适”的美感状态论 | 第24-25页 |
(一)“忘适之适”的超然之觉 | 第24页 |
(二)“自适之适”的自然之感 | 第24-25页 |
三、“游”的审美境界论 | 第25-28页 |
(一)“逍遥游”的身心无碍 | 第25-26页 |
(二)“以神遇”的精神虚静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庄子论美感的开启途径 | 第28-34页 |
一、超越现实的束缚 | 第28-30页 |
(一)“达生”以畅达生命 | 第28-29页 |
(二)“心斋、坐忘”以体验美 | 第29-30页 |
二、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 第30-32页 |
(一)“木”以凝气 | 第30-31页 |
(二)“丧我”以聚神 | 第31-32页 |
三、由“技”进“艺”的审美创造活动 | 第32-34页 |
(一)“游刃有余”以自由 | 第32页 |
(二)“顺物之性”以心物合一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庄子关于美感的反面存在思考:“大苦” | 第34-37页 |
一、“大苦”的产生 | 第34-35页 |
(一)“机巧之心”的阻拒 | 第34-35页 |
(二)“刻意尚行”助推 | 第35页 |
二、“大苦”的负面影响 | 第35-37页 |
(一)嗜欲深重而伤心 | 第35-36页 |
(二)心灵闭塞而乱神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43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著作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