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四川省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2章 生态足迹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生态足迹 | 第18页 |
·生态生产性土地 | 第18页 |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 | 第18-19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19页 |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 | 第19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 | 第19-20页 |
·生态足迹的基本假设 | 第19-20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 第20页 |
·生态足迹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 | 第21-25页 |
·单位畜牧产品生态足迹 | 第21-22页 |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修正 | 第22-25页 |
第3章 四川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25-3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7页 |
·四川省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6页 |
·四川省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27-33页 |
·生物资源的消费 | 第27-30页 |
·能源的消费 | 第30-32页 |
·人均生态足迹分析 | 第32-33页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33-36页 |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 第33-34页 |
·计算的理论依据 | 第34页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34-36页 |
·生态赤字/盈余的计算 | 第36-39页 |
·计算的理论依据 | 第36-37页 |
·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37-39页 |
第4章 四川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 | 第39-48页 |
·总量生态足迹分析 | 第39-41页 |
·生态足迹各组分供需分析 | 第41-45页 |
·耕地的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分析 | 第41-42页 |
·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分析 | 第42页 |
·草地的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分析 | 第42-43页 |
·水域的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分析 | 第43-44页 |
·化石能源地的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分析 | 第44页 |
·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分析 | 第44-45页 |
·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 | 第45-48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 | 第45-46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 第46页 |
·生态足迹发展能力 | 第46页 |
·生态足迹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的计算 | 第46-48页 |
第5章 四川省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 第48-56页 |
·指数平滑法介绍 | 第48页 |
·指数平滑法预测公式 | 第48-50页 |
·一次指数平滑法 | 第48-49页 |
·二次指数平滑法 | 第49页 |
·三次指数平滑法 | 第49-50页 |
·指数平滑法预测分析 | 第50-56页 |
·平滑次数与平滑常数的选择 | 第50页 |
·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 第50-52页 |
·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 第52-54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建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1 | 第63-66页 |
附录2 | 第66-70页 |
附录3 | 第70-76页 |
附录4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