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作为小说题材的“农民工”生活 | 第9-13页 |
第二节 关于“农民工生活”的小说叙事 | 第13-16页 |
第三节 农民工小说叙事研究的方法论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农民工小说叙事的意识形态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实践路线与“客观呈现” | 第19-22页 |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与生存表达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经济主义与价值迷惘 | 第24-28页 |
第二章 农民工小说叙事的反话语性质 | 第28-37页 |
第一节 感应的神经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在文学史的场域中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否定的艺术价值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农民工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 | 第37-47页 |
第一节 时代脉动 | 第38-40页 |
第二节 从口到书到笔 | 第40-43页 |
第三节 艰难和自省 | 第43-47页 |
第四章 农民工小说叙事的时空体 | 第47-57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小说叙事的时间 | 第47-51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小说叙事的空间 | 第51-55页 |
第三节 结论:“异乡”时空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农民工小说叙事的戏剧性 | 第57-66页 |
第一节 对立与危急情境的展示 | 第57-60页 |
第二节 现场呈现的叙述方式 | 第60-62页 |
第三节 有限的心理冲突 | 第62-66页 |
第六章 农民工小说叙事的原型批评 | 第66-75页 |
第一节 “二项对立”思维的彰显 | 第66-69页 |
第二节 乡土情思的牵绊 | 第69-71页 |
第三节 “他主型”思维的箝制 | 第71-75页 |
第七章 农民工小说的女性叙事 | 第75-85页 |
第一节 集中表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女性命运 | 第75-77页 |
第二节 “性”叙述以及对男权社会的批判 | 第77-80页 |
第三节 在承袭、新变与缺失之间 | 第80-82页 |
第四节 “新女性农民”与女性意识的深度 | 第82-85页 |
第八章 农民工小说的悲情叙事 | 第85-95页 |
第一节 社会失衡与传统文化的共谋 | 第85-88页 |
第二节 承继传统、小说使命与创伤记忆 | 第88-91页 |
第三节 现代性焦虑与悲情叙事 | 第91-95页 |
第九章 农民工小说叙事的局限性 | 第95-107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小说叙事首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着 | 第95-98页 |
第二节 欠缺对人物精神世界和人性的深度追寻 | 第98-103页 |
第三节 艰难的价值选择和叙述焦虑 | 第103-107页 |
结语:对农民工小说叙事的期待和展望 | 第107-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