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上编 河湟地区民族人口本体研究 | 第9-12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34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0-13页 |
第二节 “河湟”界定与人口生殖的生态基础 | 第13-27页 |
第三节 史料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27-34页 |
第二章 史志中明代河湟地区人口数据辨析 | 第34-58页 |
第一节 西宁卫人口数据辨析 | 第34-50页 |
第二节 河州相关人口数据辨析 | 第50-58页 |
第三章 史志中清代河湟地区人口数据辨析 | 第58-67页 |
第一节 西宁府人口数考察 | 第59-64页 |
第二节 河州民户数考察 | 第64-67页 |
第四章 明清时期河湟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考察 | 第67-90页 |
第一节 明清河湟地区藏族人口数量考察 | 第67-79页 |
第二节 土族人口数量蠡测 | 第79-85页 |
第三节 回族与撒拉族人口数量 | 第85-90页 |
第五章 河湟地区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空间结构变化 | 第90-127页 |
第一节 明代河湟地区人口迁徙及其人口分布格局 | 第90-104页 |
第二节 四次战争与清代移民活动 | 第104-117页 |
第三节 明清时期人口迁徙方式 | 第117-127页 |
小结:明清时期河湟地区人口数量 | 第127-128页 |
下编 河湟地区民族人口客体研究 | 第128-290页 |
第六章 河湟地区人口与农业生产 | 第129-178页 |
第一节 河湟地区社会生产技术的地域类型与空间特征 | 第129-132页 |
第二节 人口增加与农业的快速发展 | 第132-148页 |
第三节 番地的开垦 | 第148-155页 |
第四节 水利设施日益完善 | 第155-163页 |
第五节 河湟牧场的衰退与畜牧业人口的减少 | 第163-178页 |
第七章 人口与城市发展 | 第178-232页 |
第一节 河湟地区城市类型 | 第179-185页 |
第二节 城市的形制和发展 | 第185-190页 |
第三节 城镇功能由单一向综合性发展 | 第190-209页 |
第四节 新兴贸易城市相继崛起 | 第209-212页 |
第五节 河湟地区城市文化 | 第212-223页 |
第六节 城市发展对河湟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223-232页 |
第八章 自然灾害与人口 | 第232-261页 |
第一节 明清河湟地区自然灾害研究解析 | 第232-238页 |
第二节 河湟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对人口的损耗 | 第238-243页 |
第三节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救济 | 第243-261页 |
第十章 以史为鉴:明清时期河湟地区人口发展的启示 | 第261-290页 |
第一节 处理好人口发展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由洪亮吉人口思想谈起 | 第261-273页 |
第二节 社会稳定与河湟地区人口关系——由战争谈起 | 第273-280页 |
第三节 人口增殖的推动因素——由科技谈起 | 第280-284页 |
第四节 重视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284-290页 |
附录:明清时期河湟地区灾异志 | 第290-311页 |
参考书目 | 第311-317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317-318页 |
后记 | 第3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