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次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群体凝聚力直接影响到深度对话教学的进行 | 第11页 |
·群体的民主程度直接影响到对话教学的学习效果 | 第11页 |
·深度对话教学需要建立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视角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深度对话教学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群体动力学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本研究拟取得的突破 | 第18-19页 |
2 对话教学实践中显现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9-25页 |
·对话教学实践案例三则 | 第19-22页 |
·精神上“错过”的对话 | 第19-20页 |
·无意义的娱乐性对话 | 第20-21页 |
·带有冷暴力色彩的对话 | 第21-22页 |
·对话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 第22-23页 |
·对话变成了形式化的提问与回答 | 第22页 |
·对话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伤害 | 第22页 |
·对话变为娱乐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 | 第22-23页 |
·对话教学的主体失去言语能力 | 第23页 |
·对话教学的类型单一 | 第23页 |
·对话教学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对话教学主体对对话的理解不透彻 | 第23页 |
·对话教学主体的对话意识淡薄 | 第23-24页 |
·对话教学主体的地位不平等 | 第24页 |
·对话教学的话题不能引起共鸣 | 第24-25页 |
3 群体动力学的理论视角 | 第25-34页 |
·群体动力学的源起 | 第25-26页 |
·群体动力学的内涵与特征 | 第26-27页 |
·群体动力学的内涵 | 第26页 |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群体动力学的理论视角 | 第27-34页 |
·群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 第27-29页 |
·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9-31页 |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价值 | 第32-34页 |
4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实现机制 | 第34-45页 |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深度对话教学的要素与结构 | 第34-39页 |
·环境力要素 | 第35-36页 |
·领导力要素 | 第36-37页 |
·理智力要素 | 第37页 |
·情感力要素 | 第37-38页 |
·结构力要素 | 第38页 |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基本结构 | 第38-39页 |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深度对话教学的生成性学习过程 | 第39-43页 |
·共同目标的形成 | 第39-40页 |
·对话活动的形成 | 第40-41页 |
·对话结构的形成 | 第41-43页 |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实现机制 | 第43-45页 |
·反思力的成长是深度对话教学实施的目的 | 第43页 |
·情感力的发展是深度对话教学实施的基础 | 第43页 |
·言语能力和倾听能力是深度对话教学实施的核心 | 第43-44页 |
·理智力的差异是深度对话教学实施的资源 | 第44页 |
·领导力的执行是深度对话教学实施的条件 | 第44页 |
·结构力的存在是深度对话教学实施的保障 | 第44-45页 |
5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 | 第45-49页 |
·自我规划学习目标策略 | 第45-46页 |
·彼此拥抱策略 | 第46-47页 |
·自我评价策略 | 第47-48页 |
·三位一体策略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