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7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教师岗位性质背景 | 第17-18页 |
·聘任制改革与实践背景 | 第18-20页 |
·中国文化背景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框架与结构 | 第24-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4页 |
·研究结构 | 第24-2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5-27页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7-63页 |
·劳动关系理论 | 第27-29页 |
·劳动关系类型理论 | 第27-28页 |
·转型期我国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 | 第28-29页 |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29-32页 |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提出 | 第29-30页 |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 第30页 |
·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的激励机制 | 第30-32页 |
·压力资源保护理论 | 第32-34页 |
·压力资源保护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 第32-34页 |
·压力资源保护理论的原则 | 第34页 |
·双因素理论 | 第34-37页 |
·双因素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 第34-35页 |
·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工作压力管理 | 第35-37页 |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综述 | 第37-47页 |
·工作不安全感提出的背景 | 第37-38页 |
·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界定 | 第38-41页 |
·认知性工作不安全感与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 | 第41-43页 |
·工作不安全感的前因变量、后果及调节因素 | 第43-46页 |
·工作不安全感的测量 | 第46-47页 |
·敬业度研究综述 | 第47-57页 |
·敬业度概念的提出及理论背景 | 第47-49页 |
·敬业度的概念 | 第49-52页 |
·敬业度的前因变量 | 第52-54页 |
·敬业度的结果变量研究 | 第54-56页 |
·敬业度的测量 | 第56页 |
·敬业度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工作参与度 | 第56-57页 |
·工作绩效研究综述 | 第57-63页 |
·工作绩效的结构 | 第57-58页 |
·工作绩效与工作形塑 | 第58-61页 |
·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度 | 第61-62页 |
·工作绩效与敬业度的关系 | 第62-63页 |
3.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历史与现状 | 第63-79页 |
·教师聘任制的涵义 | 第63-64页 |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历史回顾 | 第64-67页 |
·高校教师聘任制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第67-70页 |
·高校教师聘任制取得的成绩 | 第68-69页 |
·高校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 | 第69-70页 |
·国外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特点与借鉴 | 第70-72页 |
·高校教师聘任制案例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的实践探索 | 第72-79页 |
·聘任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 第72-75页 |
·聘任制实施的主要成效 | 第75-77页 |
·聘任制实施的主要经验 | 第77-78页 |
·聘任制实施的主要问题 | 第78-79页 |
4. 研究设计 | 第79-91页 |
·研究变量的定义 | 第79-80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80-84页 |
·工作不安全感、敬业度和工作绩效在人口学组织特征上有显著差异 | 第80-81页 |
·工作不安全感对敬业度具有显著影响 | 第81-82页 |
·敬业度对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 第82-83页 |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 第83页 |
·工作不安全感、敬业度和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相互具有影响作用 | 第83-84页 |
·变量的测量工具 | 第84-85页 |
·调查方法 | 第85-88页 |
·深度访谈法 | 第85-86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86-88页 |
·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8-91页 |
5. 高校教师工作不安全感研究 | 第91-106页 |
·工作不安全感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91-94页 |
·工作不安全感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94-95页 |
·工作不安全感的人口学和组织学特征差异分析 | 第95-104页 |
·不同性别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96页 |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96-97页 |
·不同学位获取途径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97页 |
·不同学科类别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97页 |
·不同体制类型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97-98页 |
·不同年龄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98页 |
·不同工龄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98-99页 |
·不同文化程度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99页 |
·不同职务级别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99-100页 |
·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100-101页 |
·不同收入水平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101页 |
·不同办学层次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101-102页 |
·不同工作岗位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102页 |
·不同劳动合同类型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102-103页 |
·不同劳动合同期限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分析 | 第103-104页 |
·对高校教师工作不安全感的讨论 | 第104-106页 |
6. 高校教师敬业度研究 | 第106-123页 |
·敬业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06-108页 |
·敬业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08-110页 |
·敬业度的人口学和组织学特征差异分析 | 第110-119页 |
·不同性别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0页 |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0-111页 |
·不同学位获取途径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1页 |
·不同学科类别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1-112页 |
·不同体制类型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2页 |
·不同年龄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2-113页 |
·不同工龄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3-114页 |
·不同文化程度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4页 |
·不同职务级别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4-115页 |
·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5-116页 |
·不同收入水平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6页 |
·不同办学层次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6-117页 |
·不同工作岗位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7-118页 |
·不同劳动合同类型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8页 |
·不同劳动合同期限教师的敬业度分析 | 第118-119页 |
·对高校教师敬业度的讨论 | 第119-123页 |
7. 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研究 | 第123-141页 |
·工作绩效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23-125页 |
·工作绩效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25-127页 |
·工作绩效的人口学和组织学特征差异分析 | 第127-137页 |
·不同性别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28页 |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28-129页 |
·不同学位获取途径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29页 |
·不同学科类别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29-130页 |
·不同体制类型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0页 |
·不同年龄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0-131页 |
·不同工龄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1-132页 |
·不同文化程度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2页 |
·不同职务级别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2-133页 |
·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3-134页 |
·不同收入水平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4-135页 |
·不同办学层次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5页 |
·不同工作岗位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5-136页 |
·不同劳动合同类型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6-137页 |
·不同劳动合同期限教师的工作绩效分析 | 第137页 |
·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讨论 | 第137-141页 |
8. 工作不安全感与敬业度和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 第141-152页 |
·工作不安全感与敬业度关系研究 | 第141-143页 |
·敬业度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 第143-145页 |
·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 第145-147页 |
·工作不安全感与敬业度和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 第147-148页 |
·对工作不安全感与敬业度和工作绩效关系的讨论 | 第148-152页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52-170页 |
·研究结论 | 第152-160页 |
·教师工作不安全感的构成及差异情况 | 第152页 |
·教师敬业度的构成及差异情况 | 第152-153页 |
·教师工作绩效的构成及差异情况 | 第153-154页 |
·教师工作不安全感、敬业度和工作绩效关系情况 | 第154-159页 |
·假设验证结果综合情况 | 第159-160页 |
·本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启示 | 第160-168页 |
·宏观层面:国家层面 | 第160-161页 |
·中观层面:高等学校 | 第161-166页 |
·微观层面:教师个人 | 第166-168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4页 |
附录 | 第184-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