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11-13页 |
·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朝鲜与晚清诗歌交流的历史文化条件 | 第15-19页 |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 | 第15-16页 |
·汉诗在朝鲜半岛的发展 | 第16-17页 |
·朝鲜使团的频繁来华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董文涣《韩客诗存》及朝鲜与晚清文人的交往 | 第19-39页 |
·董文涣与《韩客诗存》 | 第19-20页 |
·董文涣生平 | 第19页 |
·《韩客诗存》概述 | 第19-20页 |
·《韩客诗存》中朝鲜与晚清文人的交往 | 第20-39页 |
·吴庆锡使团与晚清文人的交往 | 第21-23页 |
·李尚迪与晚清文人的交往 | 第23-30页 |
·申锡愚使团与晚清文人的交往 | 第30-33页 |
·赵徽林使团与晚清文人的交往 | 第33-35页 |
·李兴敏使团与晚清文人的交往 | 第35-39页 |
第四章 《韩客诗存》中朝鲜与晚清交流诗歌的内容 | 第39-50页 |
·感秋伤怀诗 | 第39-41页 |
·赠友话别诗 | 第41-44页 |
·分韵话别 | 第41-43页 |
·次韵话别 | 第43-44页 |
·寄怀托思诗 | 第44-46页 |
·睹物寄怀 | 第44-45页 |
·感旧寄怀 | 第45-46页 |
·歌功颂德诗 | 第46-50页 |
·题画颂德 | 第47-48页 |
·赠答颂德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从《韩客诗存》看朝鲜与晚清诗歌交流的方式和特点 | 第50-59页 |
·朝鲜与晚清诗歌交流的方式 | 第50-56页 |
·雅集唱和 | 第50-52页 |
·赠画题诗 | 第52-54页 |
·互题序诗 | 第54-56页 |
·朝鲜与晚清诗歌交流的特点 | 第56-59页 |
·等级和地域的限制 | 第56页 |
·交流主体水平之高 | 第56-57页 |
·相互接受过程之慢 | 第57-58页 |
·文人交往代代相传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