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13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 大学生择业 | 第13-14页 |
2. 大学生择业观 | 第14-15页 |
3.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 | 第15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 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 | 第15-16页 |
2.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 | 第16页 |
3.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 第16-17页 |
三、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一)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现状 | 第17-20页 |
1. 择业观教育逐渐扩大化 | 第18页 |
2. 择业观教育日益多元化 | 第18-19页 |
3. 择业观教育日趋市场化 | 第19-20页 |
(二)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1. 对择业观教育缺乏重视 | 第20-21页 |
2. 择业观教育理论待完善 | 第21页 |
3. 择业指导工作滞后 | 第21-22页 |
四、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2-29页 |
(一) 社会因素 | 第22-25页 |
1.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 第22-23页 |
2. 媒体舆论的导向型 | 第23-24页 |
3. 市场经济社会思潮的复杂性 | 第24-25页 |
(二) 学校因素 | 第25-26页 |
1. 认识程度的不同一性 | 第25页 |
2. 教育内容的不全面性 | 第25-26页 |
3. 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性 | 第26页 |
(三) 家庭因素 | 第26-27页 |
1. 传统文化观念的熏陶 | 第26-27页 |
2. 择业待遇期望值偏高 | 第27页 |
(四) 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27-29页 |
1. 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 第27-28页 |
2. 择业方向的不明确性 | 第28-29页 |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29-37页 |
(一)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1. 加强择业规划教育 | 第29-30页 |
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第30页 |
3. 加强择业得失观教育 | 第30-31页 |
(二)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主要措施 | 第31-37页 |
1. 加强学校对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 第31-34页 |
2.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34-35页 |
3. 重视家庭对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激励作用 | 第35-37页 |
六、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Abstract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