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0页 |
导论 | 第20-2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4-26页 |
第一章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概论 | 第26-44页 |
第一节 金融消费者的概念辨析 | 第27-36页 |
一、金融消费者的界定 | 第27-30页 |
二、金融消费者与刑事被害人的辨析 | 第30-31页 |
三、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辨析 | 第31-33页 |
四、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消费者金融保护的辨析 | 第33-36页 |
第二节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 第36-40页 |
一、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关系的辩证分析 | 第36-37页 |
二、金融消费者所拥有的核心权益 | 第37-38页 |
三、金融消费者最关心的权益——资金安全 | 第38-40页 |
第三节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的特点和价值 | 第40-44页 |
一、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的特点 | 第40-41页 |
二、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的价值 | 第41-44页 |
第二章 金融消费者刑法保护的范围 | 第44-51页 |
第一节 金融消费者刑法保护范围的争议 | 第44-46页 |
一、狭义说与广义说的对立 | 第44-45页 |
二、对金融消费者刑法保护范围争议观点的评价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日本关于金融消费者刑法保护范围的分类 | 第46-48页 |
一、以法律渊源为标准的分类 | 第46-47页 |
二、以犯罪手段为标准的分类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我国关于金融消费者刑法保护的范围及犯罪分类 | 第48-51页 |
一、中日关于金融消费者刑法保护范围的比较 | 第48-49页 |
二、我国关于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的罪名分类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分类罪名中金融消费者的刑法保护研究 | 第51-120页 |
第一节 以诈骗犯罪为中心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研究 | 第51-62页 |
一、中日关于以诈骗为中心的金融消费者犯罪比较 | 第52-55页 |
二、我国三角金融诈骗犯罪中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主张 | 第55-56页 |
三、复合型金融诈骗犯罪认定中消费者反制思维的运用 | 第56-61页 |
四、罪数认定形态下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 第61-62页 |
第二节 行政刑法规定犯罪中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研究 | 第62-68页 |
一、日本关于侵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政犯罪 | 第63-64页 |
二、我国关于侵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政犯罪 | 第64-67页 |
三、中日比较及借鉴 | 第67-68页 |
第三节 信用卡犯罪中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研究 | 第68-79页 |
一、日本关于涉金融消费者相关信用卡犯罪的刑法规制 | 第69-71页 |
二、我国关于涉金融消费者相关信用卡犯罪的刑法规制 | 第71-77页 |
三、中日比较及借鉴 | 第77-79页 |
第四节 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的信息犯罪研究 | 第79-93页 |
一、日本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信息犯罪的借鉴 | 第79-80页 |
二、美国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信息的刑法规定借鉴 | 第80-83页 |
三、我国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的信息犯罪研究 | 第83-92页 |
四、日本、美国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信息犯罪对我国的借鉴 | 第92-93页 |
第五节 涉众型非法集资类犯罪中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研究 | 第93-106页 |
一、非法集资类案件“被害人”的特殊性 | 第93-97页 |
二、非法集资类案件中被害人权利义务告知程序 | 第97-98页 |
三、非法集资类案件中犯罪数额的证明标准——兼议优势证据原则的运用 | 第98-104页 |
四、在审查非法集资类犯罪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04页 |
五、特殊情况下的财产保护制度 | 第104-106页 |
第六节 互联网金融中的消费者刑事保护研究 | 第106-120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征 | 第107-108页 |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金融业的变化 | 第108-109页 |
三、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带来的冲击 | 第109-112页 |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监管——兼议比特币引发的新金融方式监管 | 第112-120页 |
第四章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的立法模式研究 | 第120-139页 |
第一节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立法模式概论 | 第120-124页 |
一、立法模式的概念 | 第120-121页 |
二、立法模式的种类 | 第121-122页 |
三、影响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立法模式的因素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涉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立法模式的评价 | 第124-129页 |
一、刑法典的优势及缺陷 | 第124-126页 |
二、单行刑法的优势及缺陷 | 第126页 |
三、附属刑法的优势及缺陷 | 第126-128页 |
四、关于刑法修正案的定位争论 | 第128-129页 |
第三节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的立法模式比较 | 第129-132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立法模式 | 第129-130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立法模式 | 第130-132页 |
第四节 我国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立法模式的评价 | 第132-139页 |
一、关于我国立法模式的争议 | 第132-134页 |
二、我国刑法典中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立法考察 | 第134-135页 |
三、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中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刑事立法的规制考察 | 第135-139页 |
第五章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的政策研究 | 第139-177页 |
第一节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政策的基石 | 第139-142页 |
一、刑事保护政策的概念辨析 | 第139-141页 |
二、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政策的理念 | 第141-142页 |
第二节 关于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的政策比较 | 第142-148页 |
一、日本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 | 第143-145页 |
二、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 | 第145-147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 | 第147-148页 |
第三节 我国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的现状 | 第148-154页 |
一、“冷静期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 | 第149-152页 |
二、理论界关于金融消费者专门立法的积极行动 | 第152-153页 |
三、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框架的确立 | 第153-154页 |
第四节 检察机关在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政策中的职能延伸 | 第154-177页 |
一、检察机关保护金融消费者理念的进一步转变 | 第155-161页 |
二、上海检察机关金融案件专业化办案体系的构建 | 第161-163页 |
三、检察机关参与涉金融案件公益诉讼的探索 | 第163-167页 |
四、检察机关关于涉金融案件附条件不起诉的探索 | 第167-173页 |
五、利用检察建议促进金融监管的探索 | 第173-177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制度的建议 | 第177-206页 |
第一节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立法的总则性完善 | 第177-193页 |
一、刑事立法模式的完善 | 第177-178页 |
二、刑事立法中的刑罚完善 | 第178-191页 |
三、刑事立法中的出入罪完善 | 第191-192页 |
四、刑事立法中倾斜性保护措施与刑事法适用平等性之间的协调 | 第192-193页 |
第二节 金融消费者刑事立法的分则性完善 | 第193-199页 |
一、严密信用卡犯罪法网 | 第193-194页 |
二、严厉打击恶劣经商行为 | 第194页 |
三、整治违法讨债行为 | 第194页 |
四、伪造私人文书和印章的行为应界定为犯罪 | 第194-195页 |
五、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 | 第195-199页 |
第三节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诉讼程序的完善 | 第199-206页 |
一、赋予金融消费者刑事自诉权利 | 第199-200页 |
二、加强证监会移送案件的监督 | 第200-204页 |
三、构建涉金融犯罪中的单位缺席审判程序 | 第204-206页 |
结语 | 第206-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4-215页 |
后记 | 第215-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