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冲突转化视角下的中国环境冲突治理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43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6-18页
  一、选题缘由第16-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18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8-34页
  一、中国环境冲突现状研究第18-19页
  二、中国环境冲突治理研究第19-28页
  三、关于冲突转化的研究第28-34页
 第三节 概念梳理与理论支撑第34-39页
  一、相关概念的梳理第34-36页
  二、理论支撑第36-39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创新点第39-43页
  一、研究思路第39-41页
  二、研究方法第41-42页
  三、研究的创新点第42-43页
第二章 中国环境冲突的状况、特点与化解方式第43-70页
 第一节 中国环境冲突的现状第43-53页
  一、中国环境冲突的主要冲突方第43-45页
  二、引发中国环境冲突的主要事项第45-52页
  三、中国环境冲突中民众的主要诉求第52-53页
 第二节 中国环境冲突的特点第53-62页
  一、冲突大多发生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第56-57页
  二、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生冲突的比例相对较高第57页
  三、冲突诉求主要集中在生存权、健康权、环境权第57-58页
  四、矛盾累积时间较长第58-59页
  五、冲突爆发前大多取道体制内途径第59页
  六、共识性引发的直接利益参与主体较多第59-60页
  七、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相结合第60-61页
  八、组织化程度呈逐步提高趋势第61-62页
 第三节 中国环境冲突的化解方式第62-70页
  一、座谈、对话第66-67页
  二、协商第67-68页
  三、调解第68-69页
  四、仲裁第69-70页
第三章 中国环境冲突化解的成效、困境与出路第70-100页
 第一节 中国环境冲突化解的成效分析第70-73页
  一、制止环境冲突当事方继续冲突第70页
  二、实现环境冲突主要利害关系人之间一定程度的对话第70-71页
  三、实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权利保护第71页
  四、形成多方主体的关注第71-72页
  五、现有环境政策法律得到一定程度地执行第72页
  六、环境文化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增加和提高第72-73页
 第二节 中国环境冲突化解面临的困境第73-82页
  一、主体困境第73-74页
  二、事项困境第74-75页
  三、结构困境第75-80页
  四、方式困境第80-81页
  五、情境困境第81-82页
 第三节 破解中国环境冲突化解困境的出路——冲突转化第82-100页
  一、冲突转化的基本理论第82-91页
  二、冲突转化消解环境冲突化解困境的适用性第91-100页
第四章 环境冲突的行动者转化第100-120页
 第一节 转化环境冲突行动者的目标第100-101页
 第二节 环境冲突行动者转化的过程与方式第101-117页
  一、政府角色的转化第101-106页
  二、企业角色的转化第106-111页
  三、民众角色的转化第111-117页
 第三节 典型案例的分析第117-120页
  一、政协委员的建议,公共议题的形成第117页
  二、政府行动者的转化第117-118页
  三、企业行动者的转化第118页
  四、民众行动者的转化第118-119页
  五、讨论第119-120页
第五章 环境冲突的争议事项转化第120-141页
 第一节 转化环境冲突争议事项的目标第120-121页
 第二节 环境冲突争议事项转化的过程与方式第121-138页
  一、竞争性事项转化为建设性妥协事项第121-124页
  二、单一事项转化为多元事项第124-138页
 第三节 典型案例的分析第138-141页
  一、竞争性事项转化为妥协性事项——2009年福建泉州“8·31”暴力抗污事件第138-139页
  二、单一事项转化为多元事项——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群企“7·11”环境事件第139-140页
  三、讨论第140-141页
第六章 环境冲突的结构转化第141-164页
 第一节 转化环境冲突结构的目标第141-142页
 第二节 环境冲突结构转化的过程与方式第142-161页
  一、参与者结构的转化第143-153页
  二、关系结构的转化第153-157页
  三、势力结构的转化第157-161页
 第三节 典型案例的分析第161-164页
  一、抗议安宁炼油及PX项目,形成公共议题第161-162页
  二、参与者结构的转化——政府、企业、民众转化为政府、企业、民众、专家学者、环保民间组织、媒体等第162页
  三、势力结构的转化——民众势力的提升第162-163页
  四、讨论第163-164页
第七章 环境冲突的方式转化第164-185页
 第一节 转化环境冲突方式的目标第164-166页
 第二节 环境冲突方式转化的过程与实现路径第166-181页
  一、感性方式转化为理性方式的实现路径第166-168页
  二、传统方式转化为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实现路径第168-181页
 第三节 典型案例分析第181-185页
  一、通过现代化网络方式进行动员,关注公共议题第181-182页
  二、两次不算成功的对话第182页
  三、由网络走向现实,进行理性维权第182-183页
  四、讨论第183-185页
第八章 环境冲突的情境转化第185-206页
 第一节 转化环境冲突情境的目标第185-186页
 第二节 环境冲突情境转化的过程与方式第186-203页
  一、政策情境的转化第186-193页
  二、法律情境的转化第193-200页
  三、文化情境的转化第200-203页
 第三节 典型案例分析第203-206页
  一、对垃圾焚烧厂选址产生疑义,公共议题形成第204页
  二、政策情境和法律情境第204页
  三、文化情境的转化第204页
  四、讨论第204-206页
结论第206-210页
 一、主要结论第206-207页
 二、现实启示第207-208页
 三、研究局限第208-209页
 四、进一步研究空间第209-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17页
致谢第217-21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然及人为干扰下天津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特征及管理研究
下一篇:道德认同与绿色消费—环保自我担当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