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人民生活状况论文--人民消费水平、结构论文

道德认同与绿色消费—环保自我担当的中介作用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目录第12-1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8-28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8-23页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第18-20页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第20-21页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1-23页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意义第23-25页
  一、研究创新点第23-24页
  二、研究意义第24-25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及整体研究框架第25-28页
  一、研究方法第25页
  二、研究路线第25-26页
  三、整体研究框架第26-28页
第二章 绿色消费的文献探讨第28-52页
 第一节 绿色消费的概念和本质第28-31页
  一、绿色产品的概念第28-29页
  二、绿色消费的概念第29页
  三、绿色消费的本质第29-30页
  四、绿色消费已有研究框架第30-31页
 第二节 消费者特征第31-37页
  一、人口统计特征第32-33页
  二、心理变量第33-35页
  三、整合模型第35-37页
 第三节 绿色消费影响因素第37-45页
  一、消费者因素第38-39页
  二、外部干预第39-41页
  三、宣传因素第41-44页
  四、产品因素第44-45页
 第四节 绿色消费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第45-49页
  一、消费者因素第45-46页
  二、产品和情境因素第46-47页
  三、研究和测量方法选择第47-49页
 第五节 研究不足第49-52页
第三章 道德认同的文献探讨第52-70页
 第一节 道德认同的概念及测量第52-58页
  一、道德认同的概念第52-54页
  二、道德认同的长期个体差异和情境影响第54-56页
  三、道德认同的测量第56-58页
 第二节 道德认同的作用机制第58-60页
  一、道德认同在工作自我概念中的可接近性第58-59页
  二、扩张的内群体边界第59-60页
 第三节 道德认同的影响结果第60-68页
  一、个体的心理结果第60-64页
  二、与其他道德动机变量的差异第64-65页
  三、组织情境中的道德认同第65-67页
  四、消费反应结果第67-68页
 第四节 研究不足第68-70页
第四章 研究假设第70-96页
 第一节 道德认同与绿色消费第70-71页
 第二节 环保自我担当的中介作用第71-72页
 第三节 环保自我担当被调节的中介作用第72-80页
  一、产品诉求的调节作用第72-76页
  二、信息可靠性的调节作用第76-78页
  三、产品环保效能的调节作用第78-80页
 第四节 被环保自我担当中介的调节作用第80-93页
  一、印象管理动机和规范信念的调节作用第80-84页
  二、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第84-88页
  三、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第88-93页
 第五节 研究框架第93-96页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结果第96-140页
 第一节 研究一:自我担当的中介作用第96-98页
  一、研究设计与程序第97-98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98页
 第二节 研究二:产品诉求的调节作用第98-102页
  一、研究设计与程序第99-100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100-102页
 第三节 研究三:信息可靠性的调节作用第102-108页
  一、研究设计与程序第103-105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105-108页
 第四节 研究四:产品环保效能的调节作用第108-113页
  一、研究设计与程序第109-110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110-113页
 第五节 研究五:印象管理动机的调节作用第113-118页
  一、研究设计与程序第114-115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115-118页
 第六节 研究六:规范信念的再调节第118-124页
  一、研究设计与程序第119-121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121-124页
 第七节 研究七: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第124-130页
  一、研究设计与程序第125-127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127-130页
 第八节 研究八: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第130-134页
  一、研究设计与程序第130-131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131-134页
 第九节 研究九:解释水平个体差异的调节作用第134-140页
  一、研究设计与程序第134-135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135-140页
第六章 总体讨论第140-146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140-141页
 第二节 理论和实践意义第141-143页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41-142页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42-143页
 第三节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第143-146页
附录第146-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90页
致谢第190-192页
个人简历第192-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冲突转化视角下的中国环境冲突治理
下一篇:隔膜辉光放电处理水中污染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