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3-19页 |
·水环境的问题 | 第13-14页 |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水环境管理进展 | 第16-1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水环境管理的现实需求 | 第19页 |
·解决的问题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1-32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域 | 第21-3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2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4页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流域水环境状况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30-32页 |
·水质数据 | 第30页 |
·土地利用及空间数据 | 第30-31页 |
·空间属性数据预处理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于桥水库流域水质时空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 第32-56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32-38页 |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流域水质时空特征 | 第38-46页 |
·水质统计性描述 | 第38页 |
·水质时间特征 | 第38-41页 |
·水质空间特征 | 第41-44页 |
·于桥水库多年水质趋势变化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水质污染源解析 | 第46-54页 |
·基于多元统计学方法 | 第46-52页 |
·基于PMF源解析模型方法 | 第52-54页 |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于桥水库富营养化评价及管理阈值分析 | 第56-74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富营养化指数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CMB模型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插值方法选取 | 第58-60页 |
·插值交叉验证法 | 第58-59页 |
·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统计分析 | 第59页 |
·最优插值方法选取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富营养化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60-65页 |
·单项营养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基于时间特征的营养状态指数空间分布 | 第62-64页 |
·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第四节 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管理阈值分析 | 第65-72页 |
·贝叶斯方法 | 第65-66页 |
·CMB模型参数估计 | 第66-67页 |
·模型比较分析 | 第67-68页 |
·基于目标水质的富营养化阈值分析 | 第68-72页 |
第五节 本章结语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于桥水库流域环境管理研究 | 第74-119页 |
第一节 于桥水库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 第74-79页 |
·InVEST模型 | 第74-77页 |
·于桥水库流域水源涵养分析结果 | 第77-79页 |
第二节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 第79-117页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补偿标准 | 第79-84页 |
·基于水资源价值的的补偿标准 | 第84-102页 |
·基于水环境容量的补偿标准 | 第102-106页 |
·基于补偿主体支付能力的补偿标准 | 第106-111页 |
·补偿金额的分配 | 第111-117页 |
第三节 本章结语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结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2页 |
附录 | 第132-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个人简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