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内生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 ·内生真菌的定义 | 第11页 |
| ·内生真菌的分布及主要种类 | 第11页 |
|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 | 第11-13页 |
| ·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研究 | 第13-16页 |
| ·五味子的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 ·五味子简介 | 第16页 |
| ·味子的药理作用 | 第16-1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第2章 五味子内生真菌GP20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0-35页 |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0-22页 |
| ·材料 | 第20-21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 ·方法 | 第22-26页 |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2页 |
| ·GP20菌株的活化 | 第22页 |
| ·供试菌株的活化 | 第22页 |
| ·GP20发酵液的制备 | 第22-23页 |
| ·含供试菌株平板的制备 | 第23页 |
| ·杯碟法检测抑菌活性 | 第23页 |
| ·GP20发酵液抑菌活性初探 | 第23页 |
| ·发酵条件优化设计 | 第23-26页 |
| ·结果 | 第26-34页 |
| ·GP20发酵液抑菌活性结果 | 第26页 |
| ·接种量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装液量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7页 |
| ·初始pH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摇床转数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培养时间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9页 |
| ·不同碳源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碳源浓度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氮源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氮源浓度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 ·GP20菌株发酵条件正交优化结果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五味子内生真菌GP20活性代谢物研究 | 第35-52页 |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43页 |
| ·GP20菌株的发酵培养 | 第36-37页 |
| ·GP20菌株发酵液前处理 | 第37页 |
| ·萃取溶剂的选择 | 第37页 |
|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37-40页 |
| ·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0页 |
| ·抑菌实验 | 第40-41页 |
| ·抗肿瘤实验 | 第41-42页 |
| ·单体物质的活性检测 | 第42-43页 |
| ·结果 | 第43-50页 |
| ·GP20发酵液醇沉前后活性变化 | 第43页 |
| ·萃取溶剂的选择结果 | 第43-44页 |
| ·第一次硅胶柱层析结果 | 第44-45页 |
| ·第二次硅胶柱层析结果 | 第45-46页 |
| ·制备HPLC法纯化物质1 | 第46-48页 |
| ·物质1的结构测定 | 第48-49页 |
| ·物质1抑菌活性检测 | 第49页 |
| ·物质1对四株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 ·物质1和物质2抗肿瘤实验结果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GP20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鉴定 | 第52-61页 |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 ·材料 | 第52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52-53页 |
| ·方法 | 第53-57页 |
| ·鉴定培养基的制备 | 第53页 |
| ·GP20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53页 |
| ·GP20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53-57页 |
| ·结果 | 第57-60页 |
| ·GP20菌株形态及培养特征 | 第57-58页 |
| ·GP20菌株的分子鉴定结果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 附图 | 第69-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