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内生真菌及其活性代谢物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8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概况及进展 | 第9-14页 |
| ·内生菌的定义及分类 | 第9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9-10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0-13页 |
| ·内生真菌活性代谢物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14页 |
| ·甘草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4-17页 |
| ·甘草概况 | 第14-15页 |
| ·甘草的化学成分 | 第15页 |
| ·甘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第15-17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论文设计思路 | 第17-18页 |
| 第2章 甘草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18-23页 |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18-20页 |
| ·甘草样品来源 | 第18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18页 |
| ·培养基 | 第18-19页 |
| ·仪器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甘草样品的处理 | 第20页 |
| ·甘草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0页 |
| ·表面消毒效果检验 | 第20页 |
| ·甘草内生真菌的纯化 | 第20-21页 |
| ·甘草内生真菌的菌种保存 | 第21页 |
| ·模拟宿主实验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 ·甘草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1页 |
| ·表面消毒方法的检验 | 第21页 |
| ·模拟宿主实验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甘草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3-30页 |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菌株 | 第23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3页 |
| ·鉴定培养基 | 第23页 |
| ·仪器 | 第23-24页 |
| ·方法 | 第24-25页 |
| ·直接制片观察法 | 第24页 |
| ·扦片法 | 第24-25页 |
| ·印片法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甘草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筛选 | 第30-40页 |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0-32页 |
| ·材料 | 第30-31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1页 |
| ·培养基 | 第31页 |
| ·仪器 | 第31-32页 |
| ·方法 | 第32-33页 |
| ·内生真菌液体培养及后处理 | 第32页 |
| ·含拮抗指示菌株平板的制备 | 第32-33页 |
| ·甘草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筛选 | 第33页 |
| ·甘草内生真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筛选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甘草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 | 第33-36页 |
| ·甘草内生真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甘草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 第39页 |
| ·甘草内生真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 第39-40页 |
| 第5章 19株甘草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 第40-49页 |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40页 |
| ·培养基 | 第40-41页 |
| ·仪器 | 第41页 |
| ·方法 | 第41-43页 |
| ·色谱条件 | 第41-42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页 |
| ·空白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页 |
| ·样品测定 | 第42-43页 |
| ·结果 | 第43-4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 | 第43-48页 |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8页 |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6章 甘草内生真菌RE5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9-58页 |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49页 |
| ·培养基 | 第49页 |
| ·仪器 | 第49页 |
| ·方法 | 第49-55页 |
| ·菌体培养与制备 | 第49-51页 |
| ·染色体DNA的提取 | 第51页 |
|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第51-52页 |
| ·PCR产物回收 | 第52-53页 |
| ·目的片段连接、转化 | 第53页 |
| ·阳性检测和测序 | 第53-54页 |
|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54-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 ·18S rDNA序列提取验证和阳性克隆菌落验证 | 第55页 |
| ·序列测定结果 | 第55-56页 |
| ·系统发育树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附图 | 第68-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