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14-31页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评价 | 第16-26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第一章 理论阐释: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研究的逻辑基础 | 第31-65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内涵透视 | 第31-41页 |
一、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概念 | 第31-37页 |
二、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特征 | 第37-39页 |
三、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意蕴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生成的逻辑 | 第41-47页 |
一、非政府组织的崛起要求地方政府具备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 | 第42-43页 |
二、地方治理模式转型要求地方政府具备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 | 第43-46页 |
三、克服合作治理困境要求地方政府具备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结构组成 | 第47-50页 |
一、培育合作伙伴的能力 | 第47-48页 |
二、运营合作关系的能力 | 第48-49页 |
三、供给合作资源的能力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研究的多学科视野 | 第50-65页 |
一、公共管理学:网络治理的视野 | 第50-53页 |
二、政治学:合作主义的视野 | 第53-55页 |
三、社会学:社会网络的视野 | 第55-59页 |
四、经济学:博弈论的视野 | 第59-62页 |
五、物理学:协同学的视野 | 第62-65页 |
第二章 评估测量: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测评体系的构建 | 第65-93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测评的意义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测评的指标 | 第66-86页 |
一、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66-70页 |
二、具体指标的设计 | 第70-82页 |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2-86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测评的方法 | 第86-93页 |
一、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86-90页 |
二、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综合测评方法 | 第90-93页 |
第三章 现实观照: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考察 | 第93-135页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发展脉络 | 第93-104页 |
一、政治权威型政府与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 | 第93-97页 |
二、经济建设型政府与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 | 第97-101页 |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现实状况 | 第104-125页 |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发展取得的成就——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分析样本 | 第104-109页 |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109-125页 |
第三节 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的内生因素 | 第125-135页 |
一、行政文化的因素 | 第125-128页 |
二、政府职能的因素 | 第128-131页 |
三、政府自利的因素 | 第131-133页 |
四、人员素质的因素 | 第133-135页 |
第四章 他山之石:国外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第135-161页 |
第一节 国外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理论资源 | 第135-144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贡献 | 第135-139页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 | 第139-141页 |
三、治理与善治理论的意义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国外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144-156页 |
一、美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实践 | 第144-148页 |
二、英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实践 | 第148-151页 |
三、加拿大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实践 | 第151-153页 |
四、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实践 | 第153-156页 |
第三节 国外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启示与反思 | 第156-161页 |
一、国外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有益启示 | 第156-158页 |
二、国外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借鉴反思 | 第158-161页 |
第五章 对策探寻: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61-196页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原则要求 | 第161-165页 |
一、公共性原则 | 第161-162页 |
二、法治性原则 | 第162-163页 |
三、适应性原则 | 第163-164页 |
四、创新性原则 | 第164-165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具体路径 | 第165-196页 |
一、革新行政文化,强化合作意识 | 第165-169页 |
二、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合作环境 | 第169-173页 |
三、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合作伙伴 | 第173-182页 |
四、完善治理结构,创新合作制度 | 第182-186页 |
五、整合社会力量,优化合作机制 | 第186-190页 |
六、发展政府工具,丰富合作方式 | 第190-193页 |
七、提升人员能力,夯实合作基础 | 第193-1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96-199页 |
附录 | 第199-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5页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15-217页 |
后记 | 第217-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