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金属陶瓷材料论文

冲击压缩下氧化铝陶瓷中的破坏波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插图与附表清单第12-17页
1 绪论第17-33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冲击压缩下玻璃和陶瓷中的破坏波研究进展第18-29页
  1.2.1 破坏波的物理力学性质第18-21页
  1.2.2 破坏波产生与传播的物理机制第21-23页
  1.2.3 破坏波产生与传播的力学模型描述第23-29页
 1.3 冲击压缩下陶瓷材料的非弹性变形与破坏研究进展第29-31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1.4.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1-32页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3页
2 氧化铝陶瓷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第33-56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氧化铝陶瓷材料的细观结构第33-35页
  2.2.1 陶瓷材料的结合键第33页
  2.2.2 氧化铝陶瓷材料的物相种类第33-34页
  2.2.3 陶瓷材料细观结构特征分析第34-35页
 2.3 陶瓷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和强度性质第35-39页
  2.3.1 陶瓷材料的弹塑性性质第35-37页
  2.3.2 陶瓷材料的强度特点第37页
  2.3.3 细观结构对陶瓷材料强度的影响第37-38页
  2.3.4 陶瓷材料的脆性性质第38-39页
  2.3.5 陶瓷材料的界面问题与材料设计第39页
 2.4 陶瓷材料的断裂机制和破坏模式第39-42页
 2.5 陶瓷材料在高应变率下的动态力学性能第42-56页
  2.5.1 应力波理论基础第42-51页
  2.5.2 高应变率下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破坏行为第51-54页
  2.5.3 脆性陶瓷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性能第54-56页
3 氧化铝陶瓷平板冲击压缩实验第56-83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冲击波高压加载与测量技术第56-61页
  3.2.1 冲击波高压技术第56-57页
  3.2.2 力学物理量的测量技术第57-61页
 3.3 氧化铝陶瓷试件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质第61-64页
 3.4 氧化铝陶瓷平板正碰撞实验第64-70页
  3.4.1 实验装置与测试原理第64页
  3.4.2 平板正碰撞实验结果分析第64-70页
  3.4.3 氧化铝陶瓷冲击软回收试件的SEM分析第70页
 3.5 VISAR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第70-75页
  3.5.1 VISAR测试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第70-73页
  3.5.2 软件VISAR2001的主要特点和结构第73-75页
 3.6 氧化铝陶瓷压剪复合冲击实验第75-83页
  3.6.1 实验装置与测试原理第75-77页
  3.6.2 平板倾斜碰撞实验结果第77-80页
  3.6.3 直流电磁铁的标定第80页
  3.6.4 氧化铝陶瓷压剪复合冲击软回收试件的SEM分析第80-83页
4 冲击压缩下氧化铝陶瓷的细观破坏机制与渐进破碎模型第83-108页
 4.1 引言第83页
 4.2 氧化铝陶瓷的Hugoniot弹性极限第83-92页
  4.2.1 Hugoniot弹性极限的定义第83-86页
  4.2.2 影响氧化铝陶瓷Hugoniot弹性极限的因素第86-90页
  4.2.3 脆性陶瓷材料的Hugoniot弹性极限第90-92页
 4.3 冲击压缩下氧化铝陶瓷的非弹性变形和破坏特征第92-95页
 4.4 冲击压缩下氧化铝陶瓷的细观损伤动力学分析第95-101页
  4.4.1 含微裂纹脆性材料的细观损伤力学描述第95-97页
  4.4.2 氧化铝陶瓷材料的细观结构非均匀性第97-101页
 4.5 冲击压缩下玻璃和陶瓷中破坏波的形成与传播第101-108页
  4.5.1 玻璃和陶瓷中破坏波的物理力学性质第101-103页
  4.5.2 玻璃和陶瓷中破坏波的渐进破碎(Gradual Crushing)模型第103-107页
  4.5.3 一维应变条件下玻璃和陶瓷中破坏波的渐进破碎模型第107-108页
5 氧化铝陶瓷中应力波的传播与渐进破坏过程数值模拟第108-118页
 5.1 引言第108-109页
 5.2 弹性波传播的有限元法算例第109-111页
 5.3 冲击压缩下玻璃和陶瓷中的破坏波数值模拟第111-116页
  5.3.1 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双曲型微分方程第111页
  5.3.2 冲击压缩下玻璃材料中的破坏波传播第111-114页
  5.3.3 冲击压缩下氧化铝陶瓷中的破坏波传播第114-116页
 5.4 压剪复合冲击下氧化铝陶瓷中剪切波的传播第116-11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6.1 结论第118-119页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3页
附录第133页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3页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泥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系统工艺的试验研究
下一篇:路面结构层材料介电特性及其厚度反演分析的系统识别方法——路面雷达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