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引言 | 第12-34页 |
1.1 水体中氮磷的来源及分类特性 | 第12-13页 |
1.2 氮磷污染与水质富营养化 | 第13-16页 |
1.3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的发展和机理 | 第16-17页 |
1.4 生物脱氮技术的机理和研究发展 | 第17-19页 |
1.4.1 生物脱氮技术的机理 | 第17-18页 |
1.4.2 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现有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简介 | 第19-26页 |
1.5.1 时间顺序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 第19-23页 |
1.5.2 空间顺序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 第23-26页 |
1.6 国外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研究动态 | 第26-31页 |
1.6.1 反硝化除磷脱氮微生物研究 | 第27页 |
1.6.2 反硝化除磷脱氮现象试验 | 第27-29页 |
1.6.3 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试验 | 第29-31页 |
1.7 国内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研究动态 | 第31-32页 |
1.8 双泥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工艺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 第33-34页 |
2 反硝化吸磷脱氮的试验研究 | 第34-62页 |
2.1 间歇式脱氮除磷试验装置中的反硝化吸磷现象研究 | 第34-42页 |
2.1.1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2.1.2 试验水样及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2.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1页 |
2.1.4 讨论 | 第41-42页 |
2.2 硝酸盐对厌氧释磷的影响研究 | 第42-47页 |
2.2.1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2.2.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43-46页 |
2.2.3 分析及讨论 | 第46-47页 |
2.3 利用硝酸盐进行反硝化吸磷试验研究 | 第47-50页 |
2.3.1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2.3.2 试验结果 | 第48-50页 |
2.3.3 分析及讨论 | 第50页 |
2.4 反硝化吸磷过程中的快速脱氮研究 | 第50-56页 |
2.4.1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2.4.3 小结 | 第55-56页 |
2.5 反硝化缺氧吸磷过程中的超量吸磷研究 | 第56-59页 |
2.5.1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2.5.2 试验结果 | 第57-58页 |
2.5.3 分析及讨论 | 第58-59页 |
2.6 反硝化吸磷过程中的HAc、TP和NO_3-三者比例关系研究 | 第59-61页 |
2.6.1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2.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2.6.3 小结 | 第60-6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3 双泥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研究 | 第62-89页 |
3.1 双泥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工艺 | 第62-74页 |
3.1.1 双泥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试验装置 | 第62-63页 |
3.1.2 试验方法与污水水质 | 第63页 |
3.1.3 2 A/O-SBR的运行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3.1.4 N-SBR的运行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3.1.5 活性污泥生物相 | 第69-73页 |
3.1.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3.2 反应周期各段时间的设定 | 第74-79页 |
3.2.1 厌氧段时间的确定 | 第74-75页 |
3.2.2 曝气比与缺氧、好氧工况 | 第75-79页 |
3.3 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影响因素试验 | 第79-88页 |
3.3.1 泥龄SRT对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影响 | 第79-80页 |
3.3.2 内换水比例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 第80-85页 |
3.3.3 污泥负荷影响试验 | 第85-8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4 双泥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微生物研究 | 第89-116页 |
4.1 双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中的细菌计数试验 | 第89-91页 |
4.1.1 细菌计数试验方法 | 第89-90页 |
4.1.2 细菌计数试验结果 | 第90-91页 |
4.2 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中微生物的组成研究 | 第91-97页 |
4.2.1 试验工艺及方法 | 第91-92页 |
4.2.2 细菌鉴别试验结果 | 第92-93页 |
4.2.3 优势菌种纯培养试验 | 第93-97页 |
4.2.4 分析与讨论 | 第97页 |
4.3 从细菌的生化特性看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的关系 | 第97-101页 |
4.3.1 细菌的硝酸盐还原性和聚磷颗粒 | 第98-99页 |
4.3.2 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的合理定义及关系 | 第99-100页 |
4.3.3 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4.4 活性污泥菌种和菌株的组成与反硝化超量吸磷的关系 | 第101-104页 |
4.5 细菌的生长阶段与脱氮除磷的关系 | 第104-110页 |
4.5.1 生物吸磷的异常现象 | 第104页 |
4.5.2 细菌的生长阶段 | 第104-106页 |
4.5.3 不同生长阶段的异染颗粒试验和硝酸盐还原性试验 | 第106-109页 |
4.5.4 细菌生长阶段、污泥负荷和泥龄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4.5.5 小结 | 第110页 |
4.6 反硝化聚磷菌的组成与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曝气段的关系 | 第110-115页 |
4.6.1 对好氧和兼性厌氧菌的筛选 | 第111-113页 |
4.6.2 对厌氧菌的筛选 | 第113-11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5 污水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机理 | 第116-131页 |
5.1 厌氧释磷的新陈代谢机理 | 第116-123页 |
5.1.1 HAc的吸收 | 第116-119页 |
5.1.2 聚磷颗粒的水解产生ATP | 第119页 |
5.1.3 TCA模式产生NADH | 第119-120页 |
5.1.4 糖原降解产生NADH | 第120-121页 |
5.1.5 生成内含物PHB | 第121-122页 |
5.1.6 维持基本新陈代谢 | 第122-123页 |
5.2 好氧/缺氧吸磷的新陈代谢机理 | 第123-127页 |
5.2.1 PHB的分解代谢 | 第123-124页 |
5.2.2 氧化磷酸化作用 | 第124-125页 |
5.2.3 从PHB合成生物量 | 第125页 |
5.2.4 磷酸盐的输送及聚磷颗粒的合成 | 第125-126页 |
5.2.5 合成糖原 | 第126-127页 |
5.2.6 维持基本新陈代谢 | 第127页 |
5.3 缺氧吸磷与好氧吸磷的机理异同 | 第127页 |
5.4 生物除磷脱氮的微生物产能方式转换 | 第127-13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6 双泥反硝化吸磷脱氮的工艺的数学模式 | 第131-144页 |
6.1 与模型有关的假设与限制 | 第131页 |
6.2 2 A/O-SBR反应器的动力学模式 | 第131-138页 |
6.2.1 厌氧段快速去除COD动力学模式 | 第131-134页 |
6.2.2 厌氧段厌氧释磷动力学模式 | 第134-135页 |
6.2.3 缺氧段反硝化吸磷动力学模式 | 第135-136页 |
6.2.4 缺氧段快速反硝化脱氮动力学模式 | 第136-137页 |
6.2.5 好氧段动力学模式 | 第137-138页 |
6.3 N-SBR反应器的动力学模式 | 第138-140页 |
6.4 动力学模式预测与评价 | 第140-144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144-146页 |
7.1 结论 | 第144-145页 |
7.2 建议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附: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