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地面沟灌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 第15-17页 |
§1.3 交替隔沟灌溉的节水机理分析 | 第17-21页 |
§1.3.1 提高了田间土壤储水效率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 | 第17-18页 |
§1.3.2 提高了土壤储水与作物根系吸水间的转化效率 | 第18页 |
§1.3.3 优化了气孔行为,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 第18-19页 |
§1.3.4 干湿交替,促抑结合,使光合产物在不同器官之间得以最优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 第19-21页 |
§1.3.5 减少了灌溉用水总量,提高了作物的水分生产效率 | 第2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6页 |
§1.4.1 控制性交替灌溉对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及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21-23页 |
§1.4.2 控制性交替灌溉对地上作物生长发育和水分生理状况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3 交替隔沟灌溉对水流推进和水分入渗的影响 | 第24页 |
§1.4.4 交替隔沟灌溉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1.4.5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5-26页 |
§1.5 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 第26-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的水流推进与入渗过程 | 第28-46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9-30页 |
§2.3 沟灌条件下田间土壤入渗参数的简易试验估算方法 | 第30-33页 |
§2.3.1 水量平衡模型 | 第31-33页 |
§2.3.2 土壤入渗参数的估算 | 第33页 |
§2.4 不同沟灌方式水流推进方程与土壤入渗参数 | 第33-38页 |
§2.4.1 不同沟灌方式的水流推进方程 | 第34-35页 |
§2.4.2 不同沟灌方式土壤入渗参数的估算结果 | 第35-37页 |
§2.4.3 放水停止后不同沟灌方式沟面水的消退过程 | 第37-38页 |
§2.5 不同沟灌方式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2.6 不同沟灌方式对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 | 第39-44页 |
§2.6.1 不同沟灌方式土壤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再分布过程 | 第40-42页 |
§2.6.2 不同沟灌方式土壤水分在剖面同一层次上的动态变化过程 | 第42-44页 |
§2.6.3 分析与讨论 | 第44页 |
§2.7 结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不同沟灌方式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变化规律 | 第46-61页 |
§3.1 引言 | 第46-48页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8-49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60页 |
§3.3.1 不同沟灌方式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发的日变化 | 第49-50页 |
§3.3.2 不同沟灌方式夏玉米各生育阶段棵间土壤蒸发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 | 第50-55页 |
§3.3.3 棵间土壤蒸发强度与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关系 | 第55-57页 |
§3.3.4 棵间土壤蒸发强度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 第57-58页 |
§3.3.5 灌溉后湿沟土壤蒸发强度的变化过程 | 第58-60页 |
§3.4 结论 | 第60-61页 |
第四章 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 第61-83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62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81页 |
§4.3.1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62-68页 |
§4.3.1.1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株高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1.2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茎直径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1.3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叶片生长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1.4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灌浆进程的影响 | 第66页 |
§4.3.1.5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和根冠比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1.6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地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2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水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68-79页 |
§4.3.2.1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植株含水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2.2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叶片脯胺酸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2.3 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71-79页 |
§4.3.3 不同灌水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79-81页 |
§4.3.3.1 不同灌水方式对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3.2 不同灌水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组成要素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3.3 不同灌水方式对夏玉米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81页 |
§4.4 讨论 | 第81-83页 |
第五章 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夏玉米需水量的计算 | 第83-105页 |
§5.1 引言 | 第83-85页 |
§5.2 参考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 第85-90页 |
§5.2.1 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的Penman—Moteith公式与参数确定 | 第86-88页 |
§5.2.2 参考作物需水量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8-90页 |
§5.3 作物系数的计算 | 第90-102页 |
§5.3.1 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夏玉米作物系数公式的表达方式 | 第92-94页 |
§5.3.2 土壤水分胁迫系数K_s的确定 | 第94-95页 |
§5.3.3 土面蒸发系数K_e的确定 | 第95-96页 |
§5.3.4 夏玉米基础作物系数K_(cb)的确定 | 第96-101页 |
§5.3.4.1 模拟计算方法 | 第96-98页 |
§5.3.4.2 模拟计算结果 | 第98-99页 |
§5.3.4.3 夏玉米基础作物系数曲线 | 第99-101页 |
§5.3.5 常规沟灌与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夏玉米作物系数(K_c)曲线 | 第101-102页 |
§5.4 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102-103页 |
§5.5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05-109页 |
§6.1 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的水流推进与入渗过程 | 第105-106页 |
§6.2 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的棵间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变化规律 | 第106页 |
§6.3 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6.4 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作物需水量的估算 | 第107-108页 |
§6.5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作者简介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