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地方(同宗)民歌《放风筝》概况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民歌《放风筝》的渊源 | 第12-13页 |
第二节《放风筝》的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一、流传发展的适应性 | 第14-15页 |
二、流传范围的广泛性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放风筝》演唱共性之研究 | 第16-31页 |
第一节《放风筝》共性特征的形成 | 第16-18页 |
一、必然性 | 第16-17页 |
二、客观性 | 第17页 |
三、多样性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放风筝》音乐本体共性特征的具体分析 | 第18-27页 |
一、音乐创作的即兴性 | 第18-19页 |
二、音乐语言的统一性 | 第19-24页 |
(一)单声部的音乐织体 | 第19-20页 |
(二)独唱的演唱形式 | 第20页 |
(三)节拍规整 | 第20页 |
(四)音阶、调式具有五声性 | 第20-22页 |
(五)衬词与衬腔丰富灵活 | 第22-24页 |
三、词、乐结合的紧密性 | 第24-25页 |
四、流传中音乐要素的再创性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共性特征在演唱中的运用 | 第27-31页 |
一、情感表达的愉悦性 | 第27-28页 |
二、演唱的规范性 | 第28-31页 |
(一)科学的演唱方法 | 第28-29页 |
(二)灵活变通的演唱理念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共同特征的个性比较——以两首《放风筝》为例 | 第31-43页 |
第一节 个性差异的形成原因 | 第32-34页 |
一、地形地貌 | 第32-33页 |
二、民俗文化 | 第33-34页 |
三、表演形式 | 第34页 |
第二节 两首《放风筝》音乐本体特征的比较 | 第34-37页 |
一、音乐语言的个性 | 第35页 |
二、曲调结构的差异 | 第35-37页 |
三、衬词衬腔的对比 | 第37页 |
第三节 两首《放风筝》的演唱分析 | 第37-43页 |
一、独特的演唱风格 | 第38-41页 |
二、巧妙地音乐处理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词曲大同小异”类同宗民歌之相关思考 | 第43-47页 |
第一节 同类同宗民歌的演唱 | 第43-44页 |
一、创作背景与类别 | 第43页 |
二、同类型民歌的整体特征 | 第43-44页 |
三、整体特征与个性特征的交融 | 第44页 |
第二节 同宗民歌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