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 第13页 |
·上海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面临巨大支付压力 | 第13-14页 |
·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和人口高素质化趋势 | 第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延伸经济学中效益理论在社会保障政策实施中的应用 | 第14页 |
·保证政府柔性退休年龄政策地有效实施 | 第14-15页 |
·促进上海市社会养老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 | 第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影响退休年龄的因素 | 第15-17页 |
·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退休年龄的调整建议及改革思路 | 第19-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退休年龄制度历史沿革、国内外现状分析及经验总结 | 第22页 |
·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理论研究 | 第22页 |
·上海市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的简要评价 | 第22页 |
·上海市实施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方案设计 | 第22-23页 |
·柔性退休年龄政策实施效益评价分析 | 第23页 |
·上海市进一步实施柔性退休年龄政策建议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23页 |
·现场调查方法 | 第23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路线图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理论研究 | 第25-41页 |
·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内涵 | 第25-26页 |
·上海市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实施对象的界定 | 第26页 |
·柔性退休理论范畴解释 | 第26-32页 |
·经济学解释 | 第26-29页 |
·社会学解释 | 第29-31页 |
·社会保障学解释 | 第31-32页 |
·实施柔性退休年龄的合理性论证 | 第32-36页 |
·人力资本论 | 第32-33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33-34页 |
·人口死亡率 | 第34页 |
·劳动力参与率、供给及就业效应 | 第34-35页 |
·资本流动 | 第35-36页 |
·“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国情 | 第36页 |
·国外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 | 第36-38页 |
·国外学者的观点 | 第36-37页 |
·国外延迟退休年龄的具体做法 | 第37-38页 |
·国内外柔性退休年龄制度实施借鉴 | 第38-41页 |
·政策实施需具备基本前提 | 第38-39页 |
·政策的试行需兼具现实需要和意义 | 第39页 |
·政策施行要正确区别对待不同群体 | 第39页 |
·适度把握延迟退休与返聘间的利益平衡 | 第39-40页 |
·适当兼顾延迟退休与就业的关系 | 第40页 |
·警惕柔性延迟退休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背景 | 第41-49页 |
·发达城市老龄化结构的加速 | 第41-45页 |
·上海市户籍人口年龄构成及抚养比变化趋势 | 第41-42页 |
·人口老龄化预测模型构建 | 第42-44页 |
·老年人口数量变化趋势预测 | 第44-45页 |
·上海市人均预期寿命水平提高带来退休后余命延长 | 第45-47页 |
·上海市高素质人才价值发挥 | 第47页 |
·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支付压力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的简要评价 | 第49-60页 |
·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的社会调查 | 第49-50页 |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9页 |
·调查对象与方式 | 第49-50页 |
·问卷回收情况 | 第50页 |
·调查数据分析 | 第50-58页 |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 第50-51页 |
·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的知晓程度 | 第51-53页 |
·是否愿意延迟申领养老金 | 第53-55页 |
·柔性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影响 | 第55-56页 |
·对养老金领取的制度建议 | 第56-57页 |
·养老金制度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 第57-58页 |
·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的调查总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方案设计 | 第60-68页 |
·退休的定义 | 第60-61页 |
·达到退休年龄继续就业类型 | 第61-62页 |
·二次就业 | 第62页 |
·返聘 | 第62页 |
·延迟退休 | 第62页 |
·柔性延迟退休年龄的涵义 | 第62-64页 |
·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涵义 | 第63页 |
·柔性延迟退休 | 第63-64页 |
·柔性退休年龄政策方案设计 | 第64-66页 |
·柔性延迟退休方案的设计原则 | 第64页 |
·柔性延迟退休方案设计 | 第64-66页 |
·不同方案的简要比较 | 第66-68页 |
·领取养老金年限的方案比较 | 第66页 |
·养老金权益累计年限比较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效益评价 | 第68-91页 |
·个人账户积累制下的账户财务平衡分析 | 第68页 |
·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效益分析 | 第68-77页 |
·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下个人账户效益模拟分析 | 第68-70页 |
·柔性延迟退休年龄下个人账户效益分析 | 第70-77页 |
·企业成本效益分析 | 第77-81页 |
·上海市职工工资预测模型 | 第77-79页 |
·企业成本理论假设 | 第79-80页 |
·企业成本分析 | 第80-81页 |
·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效益分析 | 第81-91页 |
·柔性延迟退休统筹账户收入效益分析 | 第81-82页 |
·柔性延迟退休统筹账户支出效益分析 | 第82-89页 |
·统筹账户收支流分析 | 第89-91页 |
第七章 完善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对策建议 | 第91-99页 |
·适当柔性延长女性退休年龄 | 第91-93页 |
·人口预期寿命水平基本接近发达国家背景下,逐步提高劳动者退休年龄 | 第93-94页 |
·将柔性延长退休年龄重点放在人口年龄金字塔下的中位数劳动者群体 | 第94-95页 |
·加强对养老保险“中人”的制度激励 | 第95-96页 |
·考虑采用税收杠杆对企业实施柔性延迟退休进行激励 | 第96-9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附录一 | 第103-108页 |
附录二 | 第108-110页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