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评点史论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绪论 | 第14-29页 | 
| 一、研究对象之界定 | 第14-16页 | 
| 二、研究现状之回顾 | 第16-23页 | 
| 三、研究现状之检讨 | 第23-26页 | 
| 四、研究思路之构想 | 第26-29页 | 
| 第一章 清前期戏曲评点综论 | 第29-80页 | 
| 第一节 概览 | 第29-34页 | 
| 一、顺治年间的戏曲评点 | 第29-31页 | 
| 二、康熙、雍正年间的戏曲评点 | 第31-34页 | 
| 第二节 评点主体论 | 第34-44页 | 
| 一、评点主体的演变态势 | 第34-37页 | 
| 二、评点主体三式 | 第37-44页 | 
| 第三节 评点形态论 | 第44-55页 | 
| 一、繁密化评点形态的普及 | 第45-47页 | 
| 二、体系化评点形态的构建 | 第47-51页 | 
| 三、评点形式的拓展 | 第51-53页 | 
| 四、评点形态之评估 | 第53-55页 | 
| 第四节 评点价值论 | 第55-80页 | 
| 一、文本价值 | 第55-69页 | 
| 二、传播价值 | 第69-75页 | 
| 三、理论批评价值 | 第75-80页 | 
| 第二章 清前期戏曲评点之结构观念 | 第80-106页 | 
| 第一节 “奇”:情节结构之旨趣 | 第81-90页 | 
| 一、“关目奇”内涵之新变 | 第81-84页 | 
| 二、“奇”在情理之中 | 第84-86页 | 
| 三、“倏起雷电”:收场关目之惊奇突兀 | 第86-90页 | 
| 第二节 戏曲关目之布局 | 第90-106页 | 
| 一、戏曲关目之“犯”与“避” | 第91-97页 | 
| 二、戏曲关目之贯穿照应 | 第97-102页 | 
| 三、戏曲关目之布局原则 | 第102-106页 | 
| 第三章 清前期戏曲评点之舞台艺术批评 | 第106-135页 | 
| 第一节 评点家对戏曲演出的介入 | 第106-119页 | 
| 一、戏曲评点之导演论 | 第106-113页 | 
| 二、戏曲评点之观众论 | 第113-116页 | 
| 三、戏曲评点之舞台剧本论 | 第116-119页 | 
| 第二节 《西厢记演剧》评点论 | 第119-122页 | 
| 第三节 《还魂记定本》评点论 | 第122-127页 | 
| 第四节 《长生殿》评点论 | 第127-135页 | 
| 第四章 “文”:清前期戏曲评点视域下的新本体观念 | 第135-165页 | 
| 第一节 戏曲“文”体观念的崛起 | 第135-141页 | 
| 第二节 金批《西厢》文法论 | 第141-145页 | 
| 第三节 毛批《琵琶》文法论 | 第145-154页 | 
| 第四节 张雍敬评点《醉高歌》文法论 | 第154-165页 | 
| 第五章 清中期戏曲评点综论 | 第165-193页 | 
| 第一节 概览 | 第165-179页 | 
| 一、乾隆年间的戏曲评点 | 第165-170页 | 
| 二、嘉庆年间的戏曲评点 | 第170-174页 | 
| 三、道光年间的戏曲评点 | 第174-179页 | 
| 第二节 评点主体论 | 第179-185页 | 
| 一、评撰关系私密化 | 第179-182页 | 
| 二、评点主体署名问题 | 第182-183页 | 
| 三、周昂:评点——著述意识的延续 | 第183-185页 | 
| 第三节 评点形态论 | 第185-193页 | 
| 一、金批《西厢》形态之流衍 | 第185-187页 | 
| 二、戏曲批语的文人化 | 第187-191页 | 
| 三、评点对象的拓宽 | 第191-193页 | 
| 第六章 清中期戏曲评点之理论批评 | 第193-239页 | 
| 第一节 戏曲结构观念之流变 | 第193-212页 | 
| 一、结构观念的演化 | 第193-203页 | 
| 二、章法化结构观念的生成 | 第203-206页 | 
| 三、以评点术语为基准的章法结构观照 | 第206-212页 | 
| 第二节 戏曲搬演思想之流变 | 第212-228页 | 
| 一、搬演思想的延续 | 第212-217页 | 
| 二、文学性与舞台性的角逐 | 第217-220页 | 
| 三、舞台文化意义的确立 | 第220-228页 | 
| 第三节 伦理观念之评点阐释 | 第228-239页 | 
| 一、伦理思想之解读 | 第228-232页 | 
| 二、“情”之内涵转变 | 第232-239页 | 
| 第七章 清后期戏曲评点综论 | 第239-259页 | 
| 第一节 概览 | 第239-252页 | 
| 一、咸丰元年至光绪二十年间的戏曲评点 | 第239-245页 | 
| 二、光绪二十一年至宣统三年间的戏曲评点 | 第245-252页 | 
| 第二节 评点主体论 | 第252-254页 | 
| 第三节 评点形态论 | 第254-259页 | 
| 一、文人化批语的延续与转型 | 第254-256页 | 
| 二、评点形态的简化 | 第256-259页 | 
| 第八章 清后期戏曲评点之嬗变 | 第259-274页 | 
| 第一节 社会文化批评的强化 | 第259-265页 | 
| 一、救国图存 | 第259-263页 | 
| 二、振兴女权 | 第263-265页 | 
| 第二节 戏曲文体嬗变之解读 | 第265-274页 | 
| 一、文体结构的创新 | 第266-268页 | 
| 二、角色体制的失衡 | 第268-271页 | 
| 三、宾白地位的提升 | 第271-274页 | 
| 结语 | 第274-276页 | 
| 附录:清代戏曲评点年表 | 第276-2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6-29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95-296页 | 
| 后记 | 第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