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对行业协会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闽台交流合作的研究 | 第13-14页 |
·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研究 | 第14-16页 |
·相关研究理论 | 第16-17页 |
·战略协同理论 | 第16页 |
·共生理论 | 第16-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页 |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的现状分析 | 第21-35页 |
·闽台人才发展概况及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 第21-29页 |
·人才的内涵概述 | 第21-22页 |
·闽台人才发展概况 | 第22-28页 |
·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的现状 | 第29-35页 |
·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的主要平台、方式和内容 | 第29-31页 |
·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的 SWOT 分析 | 第31-35页 |
第3章 行业协会在闽台人才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分析 | 第35-45页 |
·行业协会的定义和特征 | 第35-39页 |
·行业协会的定义 | 第35-36页 |
·行业协会的特征 | 第36-39页 |
·战略协同视角下行业协会在闽台人才交流中的作用 | 第39-42页 |
·战略协同理论的内涵概述 | 第39页 |
·行业协会在促进闽台人才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 第39-42页 |
·行业协会促进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的主要内容及方式 | 第42-45页 |
·搭建闽台人才信息平台,实现人才信息共享 | 第43页 |
·组织会员企业参与活动,促进行业人才交流 | 第43页 |
·推动企业高校机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 第43页 |
·促进会员企业人才交流,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 第43-44页 |
·推进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实现职业资格互认 | 第44-45页 |
第4章 共生视角下构建以行业协会为平台的闽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 第45-53页 |
·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概述 | 第45-46页 |
·闽台行业协会在促进人才交流合作的共生条件分析 | 第46-47页 |
·闽台行业协会在促进人才交流合作的共生模式分析 | 第47-49页 |
·共生理论视角下以行业协会为平台的闽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 第49-53页 |
·环境诱导机制 | 第50页 |
·共生动力机制 | 第50-51页 |
·共生阻尼机制 | 第51-53页 |
第5章 基于行业协会平台的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共生机制的实践——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 第53-66页 |
·闽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交流合作的基础条件 | 第53-56页 |
·福建电子信息产业概况 | 第53-54页 |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概况 | 第54-55页 |
·电子信息产业在闽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第55页 |
·闽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交流合作的基础条件 | 第55-56页 |
·闽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交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闽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交流合作的现有方式和平台 | 第56-57页 |
·闽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行业协会在闽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交流合作中作用有限的原因 | 第58-59页 |
·行业协会的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 | 第58页 |
·行业协会发展水平较低使其职能发挥有限 | 第58-59页 |
·“竞业禁止”因素的影响使人才主动借力行业协会的诉求不大 | 第59页 |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闽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交流合作的共生机制构建 | 第59-66页 |
·充分创造优良的环境诱导机制 | 第59-61页 |
·着力强化多元的共生动力机制 | 第61-64页 |
·竭力减少甚至消除共生阻尼机制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6-69页 |
·本文研究总结 | 第66-67页 |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A 基于行业协会平台的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研究调研半结构式问卷 | 第74-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8页 |